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高志晏
南通话一般疑问句:
果+谓语(VP): 你果欢喜我?
这里的“果”是一个疑问助词,或小品词,或词缀。不同的理论框架下会有不同的称呼。这个“果”是一个虚词,无所谓正字。用“果”只是描述语音。文献中除了用“果”,还有用“可”,用“个”的。南京话、苏州话等用“阿”。
一般疑问句,或是非问句,在汉语中大概有三种表达方式
1. 谓语前加“果/阿/个/可”,比如南通话:你果欢喜这本书?
2. 重复谓语,比如普通话:你喜不喜欢这本书?你喜欢不喜欢这本书?
3. 谓语后加“吗”,比如普通话:你喜欢这本书吗?
从生成语言学的角度看,前两种句式是一个深层结构的两种表层表现。换句话说,前两种句式是一个结构发展出来的。朱德熙先生总结说,前两种句式在方言中是互斥的。说“果喜欢”的不说“喜欢不喜欢/喜不喜欢”,反之亦然。
黄正德从生成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这两个问句的结构。下面第一张图为黄正德1991年的设想,采用的是x-bar theory。X-bar theory现在已经淘汰了,但是就目前的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必要搞得太复杂,x-bar theory还是能说明问题的。
根据黄正德的分析,一般疑问句作为一个曲折短语(INFL),有一个疑问特征[+Q]。这个疑问特征可通过移动并复制谓词来核查(check),或通过直接加“果/阿/个/可”之类来核查。普通话采用的是第一种核查方法,南通话、苏州话之类的方言是采用的第二种。 图中s 表示句子,NP表示名词短语,INFL表示曲折短语,VP表示谓语,V表示动词。
按照上图提供的句法结构,南通话和普通话一般疑问句的句法结构当如下图:
说明:
1. 朱德熙先生关于句式1,句式2互斥的论述是说的大多数方言的情况。少部分方言有例外,比如扬州宝应话,我上面提到的三种句式都可以用(江苏省方言志1998版)
2.至于说在谓语后加“吗”这种句法,这个“吗”应该与“吧、呢”之类等而视之,即认为“吗”为言语行为的标记,其语义、语用有别于前两种句式。其句法结构也不一样。
3. 生成语言学的句法分析是共时的,不讨论历史演变。我们认为南通话句法和普通话句法是一个深层结构的两种表现形式。南通话和普通话句法是不是从一个共同老祖宗那儿分化出来的呢?这个有待于搞历史语言学的专家学者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