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高志晏/南通方言网
嚼蛆 /tɕʰjɔʔ阳入 tʃʰʒ̩ʷ阴平/
点击收听:
释义:胡说、乱说。
举例:你又赖下嚼甚尼蛆?(你又在胡说什么?)
在南通话中,“嚼蛆”是动词,表述胡说、乱说。
另外还有,“嚼蛆子”,加上“子”缀,与“嚼蛆”语义相当。还有“嚼蛆鬼儿”一词,表示爱说话、多嘴多舌的人。
1.“嚼蛆”存在于很多方言中
这个词不仅仅是江淮官话和吴方言词汇,也是东北官话、北京官话、西南官话和赣语词汇。意思也都是胡说、乱说,也都是用来骂人的(《汉语方言大词典》p.7477)。
另外,至少在清代早期,“嚼蛆”一词也存在于苏州地区方言中,乾隆年间吴县人(苏州)沈起凤,在评价吴县民间小调时说:“《卖橄榄》粗话直喷,《打斋饭》嚼蛆一泡”(《文星榜传奇》)。就是说《卖橄榄》、《打斋饭》这种苏州民间剧目(苏州滩簧)语言粗鄙、纯属胡说(嚼蛆)。
清代初期的白话小说集《豆棚闲话》,也有“嚼蛆”一词,比如“我是听别人嘴里说来的,即有差错,你们只骂那人嚼蛆乱话罢了。” 《豆棚闲话》的作者,据猜测是明末清初的杭州人范希哲。
2. “嚼蛆”存在于许多明清小说中
“嚼蛆”这个词在明清小说中就已经出现了,比如说《红楼梦》、《西厢记》、《镜花缘》、《豆棚闲话》。
《笑林广记》中甚至有一个小笑话,名字就叫“嚼蛆”。其中的笑点就在“嚼蛆”的一语双关。故事如下:
有善说笑话者,人嘲之曰:“我家有一狗,落在粪坑中,三年零六个月还不曾死。”
其人曰:“既然如此,他吃些甚么?”答曰:“单靠嚼蛆。”
3. “嚼蛆”还是“嚼咀”?
“嚼蛆”一词,怪就怪在这个“蛆”字。这个比喻到底是怎么来的?“嚼蛆”到底是不是本字?这个我们并不清楚。
--替你愁了这几年了。”(《红楼梦》第五七回)
蛆字,中古为清母遇摄开口三等平声字,根据古今音演变规律,在南通话中读tʃʰʒ̩ʷ(阴平,调值21),发音是相合的。
咀字,中古有两个读音。根据《广韵》,咀字的第一个读音是精母遇摄开口三等上声字,字义为“咀嚼”。根据古今音演变规律,这个字在南通话中应该念tʃʒ̩ʷ(阴上,调值55)。这个读音并不相合。
咀字在中古的第二个读音是从母遇摄开口三等上声,字义为“㕮咀”(中医用语。用口将药物咬碎)。根据古今音演变规律,这个字在南通话中应该念 tʃʰʒ̩ʷ(阳去,调值213)。
换句话说,咀字在南通话中要么念 tʃʒ̩ʷ(阴上,调值55),tʃʰʒ̩ʷ(阳去,调值213)。两种发音都与“蛆”字发音有差距。
我们再看其他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