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丨王洪君:抢救地方文化的先行突击队——《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读后

来源:2018-01-29 王洪君 语言文字报

我国地大物博,有多姿多彩的区域性地理环境与物产、历史悠久的地方特色文化,复杂多样的地方方言正是承载这些宝贵人文地理遗产的有声形式。各地特有的人文、地理及其历史传承与变迁,以及用于表达它们的有声形式——方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民俗为什么要结合方言?对此我也曾不太理解,认为方言是否消失是一回事,传统的地方风物是否消失是另一回事,但通过翻看《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下文简称《图典》),联想到2009年回插队点的“探亲”和近年来造访多个不同区域的耳闻目睹,才深刻认识到,我们处在一个剧烈变化的大转折时代。大致以1990年为界,高速公路网、互联网、电视网、电信网建设铺开;2010年前后,高铁、移动通信、快递物流掀起另一波高潮,这大大加快了各地人、信息、物品的交流,也必然在加速“碾平”中国各地的传统特色。无论是方言还是地方特产,带有地方性的建筑、生产、生活以及思维方式,20年间竟几乎消失殆尽!

20多年来,信息越来越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可垃圾也越堆越多,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日渐减少;人们越来越忙,亲情却越来越少。近些年,有识之士意识到,生活于天地之间的人唯有敬畏自然,才能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才能有人的幸福生存。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要学会放弃对物欲的崇拜和追求。因此,我们在加速现代化的同时,也要有选择地借鉴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点,而这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这跟抢救方言又有什么关系呢?最近读张雪儒先生的书稿《承德土语》,前言中提出一种观点,大意是社会的发展会有急剧变化的转型期,而语言相对于社会变化来说是个慢变量,虽然也在发展转变,但转型前的社会还活在中老年人记得的土语词汇中……由此我意识到,虽然近20年间各地特有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几近消失,承负它们的语词也逐渐不被青年一代所了解,但有幸的是,这些词语仍然活在中老年人的记忆中!这个时间差,就是抢救方言对于保护地方文化的特别意义——抢救性地记录民俗词语,在当今就相当于抢救地方文化的先行突击队!记录活在中老年人记忆中的民俗词语,实际上是在用释义和各种多媒体的手段,尽可能多地保存一些渐行渐远的风俗文化信息,让我们的下一代有机会更多地了解、理解、体验另一种存在方式和精神追求。如此,才能不随波逐流地进行自主选择。

研究方言又为什么非要与保护民俗相结合?对语言学研究而言,地域方言的价值在于通过方言差异探求汉语共同源头语和源头语因地理上分散开来而独立发生变化的规律,及其后来受其他语言、方言或通语影响而发生变化的规律,这样才能结合历史人文、地理环境探究各方言区住民的祖先是何时来自于何方。

方言之间的差异越大,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就越多。方言所蕴含的最早层次历史信息,往往只保留在民俗词语中,如平遥“小柜柜”“炕柜柜”的“柜”字发音,而不同时间层次的民俗词语可能保留不同层次的语音形式,如“连二柜”的“柜”字发音。

另外,来自复杂方言区的学生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自己的母方言,较之只会说普通话的学生,他们更容易掌握中古、近古不同时期作为书面语或通语标准的广韵、诗韵(如平水韵)、词韵、曲韵(如中原音韵)等;如果再稍稍学一些历史比较法的对应规律,就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说好普通话和掌握其他方言。这对于开发智力、节约脑力、提高交际能力大有好处。另外,有了在方言基础上学习普通话的经历,则在英语的基础上学习印欧系其他语言(如德、法、西班牙语等),也会有事半功倍之效,道理是相通的。

《图典》的主编侯精一、曹志耘是著名的汉语方言学专家,不仅对各自家乡方言有数十年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都有主持全国多点方言大型项目的经验;李守业则是汉语专业出身的资深编审,在汉语方言方面有着丰富的出版经验,亦有自己的科研成果。他们彼此配合来开发方言与民俗相结合、记音考字与图像相结合的《图典》系列,为后续同类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样本(俗话说“开个好头”),无疑是非常合适的。

《图典》选取了10个方言点,布点虽然不多,但兼顾了我国历史上州府、县、乡镇等不同层级,东、南、西、北、中等不同区域,平原、山地、河流等不同地理环境,以及方言类型等多种因素。比如,北京、南京、西安历史上均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具有不同时期都城的历史底蕴,又分处广义中原的东、南、西,分属官话方言之下重要的三支(北京官话、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广州不仅自汉武帝以来一直是我国南方重镇,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且面向海洋,是清朝时我国与西方通商的重要口岸(在很长时间内甚至是唯一的口岸),又是向东南亚(南洋)和美洲移民的前沿地区,具有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彼此交融的特点,同时也是现代粤方言的代表点;其他各点分别是客家文化(梅州,客家方言)、晋商文化(平遥,晋中片方言)、徽州文化(绩溪,徽州方言)、潮汕文化(揭阳,潮汕片闽方言)、湘西文化(宁远,平话)、浙南文化(汤溪,处衢片吴方言)的代表。

三位主编还为各册选定了高学术水准的编著牵头人。其特点有三:一是年富力强,2010年左右,《图典》开始编撰之时,十位牵头人中七人为40—50岁,三人30岁出头;二是专业水平高,十人均为方言学或相关学科的博士,且长期从事方言研究,资深的七人均为高校方言学科带头人、教授,年轻的三人为高校的学术骨干、副教授;三是熟知并热爱该地民俗文化,有的牵头人就是当地人,从小就生活在现代化“碾平”地域文化之前的当地农村,有的虽然不是当地人,但其家乡的民俗文化和方言与该地同属一系,后又长期在该地高校任职,对当地文化较为了解且有调动相关行政和研究力量的能力。高水准的编者保证了丛书的高水准,为之后语保工程中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样本,也培养壮大了方言民俗研究的年轻力量和地方力量。

《图典》中,颇见功力的是条目的释义。不少条目的释义中出现一组当地语词,它们彼此关联,与记音和图片相互配合,反映出地域历史文化的某一立体场景。比如揭阳方言分册中“担蛆”条的释义为:

“‘蛆’不单指蛆虫,是‘屎缸’(旱厕)下面排泄物以及虫子等的统称,‘担蛆’是将这些东西作为肥料挑到地里给蔬菜或瓜果‘落肥’(施肥)。‘蛆’和草灰是最好的有机肥料,能使植物生长旺盛,不过随着传统旱厕数目的急剧下降,这种蓄积肥料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少了。”

释义中的“屎缸”在“其他建筑”中有出条,“落肥”没有单独立条;只要释义所用的词语不是普通话中的而是当地的,就均标注国际音标。“担蛆”的释义不仅涉及这一项农事的当地词语及音义,还关联了作为当地重要生活起居方式的厕所和作为更高层农事活动的施肥的当地语词及其音义,介绍了“担蛆”这一传统的农作方式具有的有机性优点,以及迅速消失的事实。这样颇见功力的释义,也使《图典》记录的地方语词及其所反映的地方文化远远不止三百条。

此外,条目的音义还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字音的文白层次以及所指物出现的时间和流行范围。比如,根据平遥方言分册,当地在炕上远火端放置的、专门收被褥用的“被阁子”下方还放有“小柜柜(又称炕柜柜)”。这种小柜柜和柜体嵌在墙内、柜门平墙开的“窑柜柜(也称炕柜柜)”“碗柜柜”等更具地方特色、也较为古老的“柜”,都用白读音;而较为现代并在全国都比较流行的过腰高、上面是两或三个抽屉,下面是对开门的“连二柜/连三柜”和放置在衣柜之间或太师椅之间的、用来放置座钟或茶具的“夹柜柜”的“柜”,则用文读音。另外,流行范围相当广泛、高度过人、有脚、落地放置的“凹面柜/平面柜”(因柜门有边缘凹中间凸和纯平板两种)的“柜”,在平遥也用白读。由此或许可以推论,这些大衣柜在平遥出现的时间不像连二柜和夹柜柜那么晚近。我还想,不多的几年后,凹面或平面大衣柜的名称大概也会换用文读,而那些放在炕的远火端或嵌在墙体中的、颇具地方特色的小柜子,其本身连同其名称则极有可能一并消失,这样当地的“柜”就将不再有白读音。好在,这些含白读音的语词及其所指事物都由《图典》详细地记录了下来,一有需要即可激活。

值得称道的还有整套丛书的装帧。精装的各册,外套的封面纸均为书脊浅棕土色,向封面封底渐变为土白色,浅的基色之下,以冰纹开片般略微深色的线条画出所在方言点周边的地形地貌,再在封面左下方加有一方更深颜色的圆形小印章,用阴文写出各点地名。前后环衬用深咖色做基色,隐约可见该点的一份重要历史文献(如平遥方言分册是清代县志中的县城图)。每个单元都选用一幅最能代表该单元内容、最有地方韵味的照片,并放大至对开两页大小,单元标题与单元和照片的说明以和谐的反色置于照片合适的位置。诸如此类的设计很多,体现出高格调、高品位。

至于不足,这里谈一小点——各册几乎都没有丛书主编和各册作者的简历。除平遥方言分册之外,团队作者写的各册只在后记中有各章的分工,揭阳方言分册连分工都没有,个人作者写的各册则只在后记中介绍成书过程。笔者以为,作者的信息对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也很重要。

写到结尾才发现,我这个语言学家,更感兴趣的却是民俗,更准确地说,是各地丰富各异的、与当地自然地理更为和谐的、承继了当地人文历史的传统物质形态和精神世界。相信其他学科的学者和各地乡亲,看到那些自己平常说的土语居然能用汉字写出来,自己家乡特有的风物竟然能被这样精细地描写出来,一定也会兴奋和感动。有几次,我已经毕业的学生来我家见到这套书,尽管他们现在的工作已经跟方言完全没有关系,但马上用手机下单买下了全套!我的学弟,则开始跟我讨论他一直认为无字可写的海南民俗词语。当我向他解释为什么某个音对应的应该是某个他没想到的字时,他高兴极了,说他乡里乡亲的朋友们有个网络聊天群,经常讨论这些问题却始终无解;说我们真应该利用网络等手段扩大宣传,发动大家共同参与……毕竟,谁人心底没有故乡,谁人不想知道自己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作者:王洪君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

 

作者 JP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