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通文明网
历史演变
通剧是南通的地方戏曲剧种,民间老百姓俗称它为“僮子戏”,它的前身是上僮子。1000多年之前的南通是长江出海口的一片冲击平原,时称“胡豆洲”。洲上的居民以晒盐和农业为生,经济和科技十分不发达,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当时的南通人每年都要举行消灾祈福法会,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南通人把这种祈福降灾的法会称为——“上僮子”,目的是以舞降神、以戏娱神,以图来年的风调雨顺。此后一千多年,这种巫觋活动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傩戏文化。清朝末年,僮子们在乡间从事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词句及古书唱本加工后,化妆登台,配用锣鼓伴奏,表演戏文,逐渐形成了通剧的雏形。
有关南通僮子的表演活动,可以追溯到通州建州之初的后周显德年间(约957年),巫人潘烂头装神弄鬼的荒唐故事。当年有位姓潘的巫人喝醉了酒,上厕所的时候,居然举笔画符作法,手舞足蹈召请鬼神,结果反被鬼神用笔点烂了额头,受到惩罚,民间戏称他叫潘烂头。
对僮子的演艺活动,民国年间的文化人认为是古远先民仪式——大傩的绪余。
《通海新报》主编刘伟于洪宪元年发表时评《逐鬼》:乡下人生病,认为是鬼在作祟,请巫僮做傩仪。巫僮戴上黄金颜色、四只眼睛的狰狞面具,唱歌跳舞,击打锣鼓,用芦苇制成的弓箭射向四方,认为这样可以驱鬼去病……刘伟的文化判断与中国历史是互为印证的。古远的周代,每逢大年三十,皇宫里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辞旧迎新、驱阴迎阳仪式称大傩。按照古代的阴阳学说,除夕是一年之中阴阳交泰的日子,必须有强阳才能驱赶阴气。这强阳就是10至12岁的儿童,这群僮子如早晨的太阳,阳气正旺,足以遏制阴气化成的各种鬼魅。大傩仪式中,120位10至12岁的儿童跟随戴黄金四目面具的首领方相氏,高举火把在宫廷各处奔走呼号,借助天地的威势,施展原始巫法,将象征不吉祥的恶鬼、阴气驱赶出宫门,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幼稚奇幻的恢宏戏剧性仪式场面,一直传承下来。参与逐除鬼魅仪式的这群孩子称为僮子,即参与逐鬼仪式的小巫僮。
那些传承千古的仪式性戏剧,在南通逐步演化为僮子戏,即僮子表演劝人行善的劝世文书。童子戏包含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魔术、气功、民间工艺、民俗活动等等,如同汉代的百戏,是一种综艺样式的组合。童子戏演出的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军事、疆域、医药、民俗、农事、渔盐劳作、乡规民约、政治变迁、儒释道三教……堪称南通的一部民俗百科全书。
经典回眸
(通剧唱段:十二月花名夹古人)
戏曲名家
第一代名角:王金生、张文龙(两人出生于1912年左右,都是港闸区人,最初是职业巫师–童子,后来转行唱戏,40年代初红遍南通)
第二代名角:陈映田(别号:陈泉)、陈瑞生、李金玉、李步高等人。(他们都是出生于1918-1920年左右,港闸区人,也是由童子转行唱戏的,其中陈泉从40年代末期一直红到90年代中期,长达半个世纪,号称童子戏里的泰斗!)
第三代名家:陆瑞芝、刘怡、刘海铭、杨莲英、杨秀兰、百秀英、陈品玉、钱美秀、邵锦春、施兰芳、陆桂英等人。(都是1936-1942年之间出生的人物)
第四代名家:袁志勇、冯建华、严炎清、吴志明、毛秀萍、魏琴等人。
第五代名家:陈永兰、徐明、吴美兰、王美兰、夏泉、李萍、朱国琴、姚红琴等人。(都是当前童子戏的顶梁支柱,也已45岁左右的中年人了)
其中参与通剧团的改革的演员有:陈泉、王金生、陆瑞芝、刘怡、刘海铭、邵锦春、施兰芳和袁志勇等。当时通剧团的导演有李少麟、姚国顺、张玉(后调任南通市越剧团党委书记)。
(李少麟1939年出生于泰兴,后移居南通,对南通的童子戏颇有兴趣。60年复旦大学音乐学院毕业后,参与通剧改革,后来一直被公认为通剧改革派的领头人,于2002年仙逝)
传承发展
建国后,僮子们进一步摒弃其祭神驱鬼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顺利改造成为通剧。1957年在南通市政府的扶持下成立了南通市实验童子戏剧团(后改名为南通市实验通剧团)。通剧团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所提高,编排了不少经典剧目,如:《郑三郎》、《刘文龙求官》、《王清明合同记》、《李兆庭写退婚》、《白毛女》、《好书记》等。许多剧目连演100多场,场场爆满,台下观众人山人海。
文革期间,盛开的通剧之花受到了摧残,10年的禁演使得通剧演员青黄不接。文化大革命以后,在政府文化部门的扶持下,由通剧老艺人和通剧的爱好者自发组织的业余剧队迅速发展起来。当时主要的通剧队有:英雄乡通剧队(1980年9月成立)、秦灶乡通剧队(1981年1月成立,1991年随乡划入南通市郊区)、四安乡通剧队(1981年2月成立)、平东乡通剧队(1982年6月成立,次年解散)、石南乡通剧队(1982年8月成立)、幸福乡通剧队(1983年2月成立,幸福乡划入南通市之前,通剧队即归唐闸文化馆)、新联乡民艺通剧队(1983年7月成立)、赵甸乡通剧队(1984年1月成立,不久自行解散),他们持续地在南通的县市演出,纯朴的演出风格、通俗的语言腔调很容易得到了人们的共鸣,通剧便顺利地再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1982年左右,在南通市文化局的支持下,南通市群艺馆培训了几期通剧年轻演员,如:陈永兰、徐明等。目前她们正活跃在舞台上,是当前通剧演艺圈里的顶梁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也进入通剧圈子。民间大量的通剧演出队伍涌出市场,活跃在南通大地,南通的通剧也成为了全中国唯一的民间剧团垄断演艺市场的剧种。通剧演唱时,伴奏简单原始,主要是锣鼓打击乐,没有管弦乐器的伴奏,且是唱若干句再敲打一次,完全保留着原始的说唱形式,这在全中国也是极少见的!通剧唱腔粗犷纯朴,唱词通俗易懂,很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一场演出观看的群众往往达到成百上千。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包括通剧在内的绝大部分戏曲,由于受到流行歌曲、摇滚音乐、电影、电视等诸多现代文化艺术形式的强烈冲击,加上政府部门的不重视、舆论宣传的力度不够、以及戏曲自身节奏缓慢、与时代脱轨等诸多原因,戏曲一度处于低谷,其表现之一就是失去了大批的戏曲观众,尤其是年轻的观众。作为南通的一大地方特色,通剧也逐步地被年轻人边缘化,年轻戏迷大幅度减少,长此以往通剧艺术将会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消亡。
近年来,濒危的通剧开始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她不仅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而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重和兴趣。通剧及其前身上僮子还曾三次出访过韩国参加各种汇演,其原生态的唱腔其表演形式受到国外学者的一直好评!2007年3月,通剧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