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下载|光绪通州直隶州志

0
2024

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刊于光绪元年,本站提供1970年影印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藏本。
下载地址:下载1
截图:

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的纂修

文/程太和
来源:《江海春秋》2017年03期

清乾隆十九年(1754),通州知州王继祖聘翰林院编修夏之蓉,通州贡生丁有煜,廪生王原、陈瑞,如皋县廪生范景颐,监生冒春荣,泰兴县廪生戚贻壮等20多人,纂修刻印了《乾隆直隶通州志》,共22卷。该志详细记载了清朝建立以来通州80余年的历史。清道光年间(1821~1850),通州文人顾鸿、李琪、杨廷、汪业等续修通州志,工作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围绕修“通志”,还是“续志”的问题,因有人从中作梗,这项工作便半途而废了。

清同治四年(1865),安徽合肥举人梁悦馨任通州知州。到任后不久,于同治六年(1867)春,提出了纂修州志的主张,聘请了曾任翰林院编修、当时主持紫琅书院的江阴人季念诒(道光三十年进士)和通州举人沈锽(盐运使衔,曾任山东兖州府运河同知等职)。因道光年间有人从中作梗的影响还没有消除,对重修州志仍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梁悦馨深感:“欲有以昭法戒,备兴观,究利弊,窃以为当先于志书求之。乃郡邑志书,往往因循失修或迟至数十百年之久,往迹就湮,采辑愈难,不知者忽焉,知之者畏焉,文献无征,遂使古之时可为借鉴之事,后人皆茫然焉,岂不惜哉!”于是特邀季念诒、沈锽等40余人,共谋州志。其间,梁悦馨亲自督阵。同治七年(1868)梁悦馨离任,接任知州为湖北汉阳人刘传曾,他“毅然愿趾其继,其敦迫较前加严焉”。3年后,梁悦馨回任,继续督阵修志工作。

历经8年寒暑,于清光绪元年(1875),《通州直隶州志》纂修刻印终于完成,计16卷,约100万字,含所隶如皋、泰兴两县内容。卷前设序、纂修职名、志原、凡例。卷首图:通州全属、州四境、县四境、江海交会、五山、州城隍、县城隍、州学宫、县学宫、院试、紫琅书院、廨署、场镇各图;沿革(表附)、星野、形胜、风气(方言附)、都里、市巷(坊表附)。卷二《山川志》:山、水(水利治绩附)、名迹(宅墓附)。卷三《建置附》:城隍、廨署、仓廒、井泉、桥梁、义局(义冢附)。卷四《民赋志》:户口、则壤、解支(杂税、卫赋、学租附)、蠲恤、芦政、盐法、物产。卷五《学校志》:规制、礼乐、教养、院塾。卷六《仪典志》:公仪、秩祀、敦俗、引年。卷七《军政志》:陆营、水师、乡兵、历代兵略。卷八至卷九《秩官志》:官制、文职表、武职表、列传。卷十至卷十一《选举志》:文选表、武选表、封荫表。卷十二至卷十三《人物志》:名臣传、忠节传、宦绩传(武功附)、孝友传、义行传、文苑传、隐逸传、侨寓传。卷十四至卷十五《列女传》:年例表、节孝传、贞孝传、义烈传、才淑传。卷十六《艺文志》:经、史、子、集。卷末杂记:详异、方技、二氏(寺观附)、轶闻,订讹,跋后。计图二十九、表二十七、目五十七、附录六。

该书集前志所长,纠舛误去犹复,又详加搜讨,征信阙疑,立体较严。譬如,《道里》已具首卷图说,故删减;《坊表》旧列《古迹》,归属不当,改列《疆域》;《秩官志》旧列《统辖》,“有挂漏舛讹”等弊病,改列《官制》,将历代官秩沿革异同统列于前,再列文职、武职各表;《人物志》前志首列《名贤》,而“副实匪易”,更为《名臣》,将《寓贤》更为《侨寓》。增设《杂志》以无可属者属之。因前志谬误较多,为避免随条指驳,增设《订讹》一门,考证纠误。为保存历史资料,于卷首设《志原》,详列旧志序文及编者姓名。纂者还重视志书的功能,其《山川志》补充记水,以江河为经,港汊闸堰为纬一一记述,并列举历代治水成绩,给后人留心政要者有所参考。民赋对官、民都有切身关系,“记今额,又记前之变迁、增损”。芦洲涨坍升豁,隐系民瘼,所以尤为重视,记述更为翔实。《军政志》注重“思患豫防”,胪列防倭御寇之事,告诫后人于“江清海晏,投戈息烽”的太平盛世之中,应“安不忘危”。纂者综合此前地方史志的大量史料,纂修而成的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是一部较为完整的地情著述,为各界人士所推崇,对全面研究封建时代的通州,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订阅
通知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