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花名夹古人》唱词音义注解

0
5607

《十二月花名夹古人》唱词注解

文/高志晏

以月份配合民间故事,这样所构成的歌谣,意在通过古人的故事劝诫今人。这种形式的歌谣不为通剧(僮子戏)所独有,客家联章体歌谣便有《十二月古人》、《采茶古人山歌》、《月情古贤人》等[1],具是以月份和民间故事为主要内容。通剧《十二月花名夹古人》唱段,来自通剧传统戏《蔡金莲寻夫》。唱词有典故,具有一定文学性,其中的“古人”主要来自戏剧唱本和民间故事,而非历史事实,我对这些故事稍加注解,方便大家欣赏。另外,这段唱词的韵脚反映了南通话的语音,从中也可看出南通话与普通话的一些异同。这十二段唱词,有四段用南通话念并不押韵,我一并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唱词:

1正月里通草花开报早春
英台山伯上杭城
杭城攻书三年整
未曾识破女佳人

注:我原先没有听出来是“通草花”,感谢新浪网友 长安祭NK 的赐教这一段唱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梁山伯和祝英台做了三年的同学,居然没看出来祝英台是女的。这一段的韵脚是“春,城,人”。南通话这几个字的韵母都是鼻化元音,所以就都押韵了。在北方的“十三道大辙”里,“春、人”是人辰辙,“城”是中东辙。“城”在北方话里有后鼻音韵尾 /ŋ/,而“春、人”是前鼻音/n/。换句话说,“城”和“人,春”在北方是不押韵的。从音韵演变的角度看,“城”字在中古(隋唐时期)是“梗摄”,有后鼻音韵尾;而“春,人”是“臻摄”,有前鼻音韵尾。也就是说“城”和“春,人”在中古就是不押韵的。普通话至少在这个方面,仍然保持了中古音系的对立;南通话将本不押韵的两个韵,合并成了一个韵,与中古有别。也就是说,至少从这个方面,南通话不存古,普通话存古。

2二月里个杏花满园开
无情无义的蔡伯喈
丢下来贤德的赵五娘
麻裙堆土筑坟台

:蔡邕,字伯喈。东汉名士,蔡文姬的父亲。民间传说蔡邕自己去求取功名,发达后不认发妻赵五娘,别娶丞相之女。赵五娘赡养公婆,贤良淑德,公婆死后,用麻裙包土来筑坟埋葬公婆。这一段唱的是《琵琶记》的故事。历史上可能根本没有这回事,《琵琶记》的故事很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说一说音韵。开,喈,台,在南通话中的发音是 ka,ga,ta。韵母都是a,所以是押韵的。在普通话里,这三个字的发音是 kai, jie, tai。就不押韵了。中古的“开,喈,台”都是蟹韵,发音大概是 kai, gai, tai。也就是说,南通话这几个字的韵母和中古是不一样的。虽然南通话这几个字押韵,但是具体发音与中古有别。普通话这三个字,倒有两个字和中古发音相同,只有喈字不同。普通话不押韵,从音系角度看不存古,但具体发音有存古之处;南通话押韵,从音系角度看存古,但具体发音与中古有别。

3三月里桃花开得满园
陈世美赴考中状元
贪图富贵招驸马
不认他家前妻秦香莲

:这一段唱的是《铡美案》。陈世美的故事,我们太熟悉了,就不多说了。这里的韵脚是 “圆、元、莲”,普通话发音是 yuan, yuan, lian。算十三道大辙里的言前辙。中古“山摄”。在普通话和中古,“圆、元、莲”可以算押韵。但是在南通话里,“圆、元”是国际音标是/ỹ/,“莲”国际音标是/ĩ/。都是鼻化元音。大概相当于普通话的 ü, i (要加上鼻音),国际音标/y/, /i/。普通话的 ü, i 在十三道大辙里可算押韵,叫一七辙。根据这个安排,我觉得把南通话的 /ỹ/,/ĩ/算作押韵也未尝不可。但是要说明的是,普通话的 yuan,yuan,lian是基本保持了中古发音,南通话的发音与中古区别较大。

4四月里蔷薇花开似如锦
薛广镇江就命归阴
张刘二氏去改了嫁
三娘教子竟成名

:这一段唱的是《三娘教子》的故事。薛广娶妻张氏,纳妾刘、王二氏。刘氏生有一子,名薛倚。薛广在镇江经商,托同乡将金银待会家。谁知同乡把钱贪了,跟薛广的三个老婆说薛广死了。张刘二氏先后嫁人,唯有三娘王氏独自将刘氏留下的儿子带大。后来薛倚金榜题名中状元,薛广也回来了,全家人欢欢喜喜大团圆。

这一段的韵脚是“锦、阴、名”,这三个字,在普通话里是不押韵的,锦、阴是前鼻音韵母/in/(人辰辙),名是后鼻音韵母/iŋ/(中东辙)。在市区南通话中,“锦、阴、名”的韵母分别是/əŋ,iŋ,əŋ/,“阴”字与其他二字并不押韵。在通州部分地区,这三个字的韵母分别是/iŋ,iŋ,iŋ/,于是这三个字押韵。这体现了南通话内部差别。

5五月里个石榴花儿开
杨六郎私下三关来
洪洋洞中盗尸骨
五台山上会兄台

:这一段是讲的杨六郎,包含了两出戏。一出是《洪洋洞》,讲杨六郎盗父亲的尸骨,焦赞暗随至洞,孟良误以为是敌将,用斧劈死。当孟发现时,后悔莫及。乃将杨、焦遗骨交老兵送回,后自尽于洞前。六郎正在病中,惊同盟耗,哀悼呕血,与八贤王和母、妻诀别而死。另一出是《五台山》,又叫《五台会兄》。杨延昭(杨六郎)到辽邦昊天塔,盗取亡父令公遗骨,归途经五台山,夜宿兴国寺,与五郎延德相遇。五郎于十五年前沙滩会后,愤世出家,此时兄弟相遇, 已不相识。互相盘问,五郎才知六郎盗父骨归来,乃抚骨痛哭。此时,辽兵追至,要搜捕六郎;五郎奋力出战,杀退辽兵,护送六郎下山,兄弟痛哭而别。(关于这两出戏的简介来自网络,非我原创)

这里的韵脚是 “开,来,台”,在南通话中押韵,在普通话里也押韵。要说明的同样是具体的语音。“开、来、台”在南通话里是 ka, la, ta。在普通话里是 kai, lai, tai。普通话的发音与中古更为接近。

6六月里个荷花出水仙
小刘全逼死了李翠莲
后来借尸还魂转
夫妻儿女大团圆

:这一段取材自西游记,刘全,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均州人。唐太宗游地府时,曾答应要给十殿阎罗奉送南瓜。刘全因和妻子闹矛盾,导致其妻李翠莲自杀,刘全为此舍了性命,弃了家小,愿以死进瓜。到了阴间,十殿阎罗明白原委,检生死簿子查看,发现他夫妻们都有登仙之寿,于是让刘全还阳,李翠莲还魂,附身于刚去世的唐御妹李玉英之身,夫妻二人欢欢喜喜还乡(此段简介来自网络,非我原创)。
这里的韵脚是“仙、莲、圆”,北方十三道大辙的言前辙。这三个字的南通话韵母分别为/ĩ,ĩ,ỹ/。押韵情况与“三月”情况相似,不再赘言。

7七月里凤仙花开朵朵红
昭君被选入皇宫
怀抱琵琶何方去
两眼哭得血染红

:这一段唱的是《昭君出塞》,这个故事我们也熟悉。王昭君的经典形象就是头戴银狐冠,身披斗篷,怀抱琵琶,孤身远走大漠。杜甫有诗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也是说的王昭君。
这一段的韵脚“红、宫、红”,在南通话中是押韵的,韵母都是 /aŋ/。中古韵母为/uŋ/。

8八月里个桂花插满头
隋炀皇帝下扬州
一心要把(佫个)琼花看
(是)万里江山丢下手

:隋炀帝开凿了一条连接洛阳到扬州的大运河。现在叫“基础设施建设”。这种连接中原和江南的交通工程,方便了交通,是好事。但是隋炀帝名声太差,好事也被编排成坏事。大家非要说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满足隋炀帝的私欲,即到扬州看琼花。

这一段的韵脚是“头,州,手”,中古“流摄”。这三个字在南通话里押韵。韵母都是 /e/ (和汉语拼音的ei差不多)。中古韵母是 /əu/。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中古流摄尤韵字,在市区南通话和通州北部南通话发音不同。比如说“流”字,市区南通话发成 /ly/,用汉语拼音来写可以是 lü。在通州北部,流可以念作 lei。换句话说,通州北部部分地区“手、流”是可以押韵的,但是在市区,这两个字不押韵。关于流摄尤韵字的演变,请参考《南通方言考》第183页。

9九月里黄菊花儿黄
筑造长城的万喜良
孟姜女把个寒(啊)衣送
可怜不见她家丈夫郎

:这个是孟姜女的故事,我们也不多说了。说一说押韵情况。韵脚“黄、良、郎”,普通话发音 huang,liang,lang。押的是 ang 韵。北方曲艺十三道大辙里面管这个叫“江阳辙”。也就是说,这三个字,在普通话里是押韵的。在南通话里,“黄,良,郎”分别读作 /wõ, lẽ, lõ/。也不用多解释国际音标的发音,光看这三个音的“长相”,我们就可以看出“良”字和其他两个字不押韵。

10十月里芙蓉花开似如锦
何文秀落难唱道情
几番受苦为官职
九度文公(是)十度妻

:“道情”是戏曲的一种,以唱为主,原为道士演唱的道教故事的曲子,后来用一般民间故事做题材。这一段讲的故事出自《何文秀道情》以及《韩湘子道情》。《何文秀》也是越剧经典曲目。主要情节是“何文秀因奸臣陷害,全家落难,后得相国之女王兰英相助,后二人私订婚姻。何文秀被恶霸张堂诬告入狱,之后被救出,考试得中后得任巡抚。文秀寻访到王兰英下落,打扮成算命先生前去探询。两人终于团聚,张堂被处斩”(情节简介来自网络)。这里的“唱道情”就是指的何文秀假扮道士时所演唱的“道情”。九度文公十度妻,说的是韩湘子的故事,清代有道情唱本《韩湘子九度文公十度妻》,讲的是韩湘子度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世称韩文公)以及韩湘子的妻子林氏的故事。黄梅戏有《韩湘子化斋》一出,讲的就是韩湘子度化妻子的故事。

说一说语音。这一段的韵脚设计也不押韵。这一段的韵脚是“锦、情、妻”,这三个字的韵母,在南通话中分别为/əŋ,əŋ,ʒ/,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另外,“锦、情”二字在普通话里也不押韵,一个前鼻音(言前辙)、一个后鼻音(中东辙)。“锦、情”二字在中古也不押韵。

11十一月里只见佫个大雪花儿飘
吕蒙正落难住破窑
彩球打中佫个成亲日
官拜宰相保圣朝

:这一段唱的是《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元代王实甫作),写富家女刘月娥因掷彩球择婿时选中穷秀才吕蒙正,被父亲赶到破窑居住,最后吕蒙正中状元,刘月娥父女和好(情节简介来自网络)。

飘、窑、朝,在南通话里,韵母分别是 /iə,iə,ə/。故而,这个唱段是押韵的。

12十二月里腊梅花开扑鼻香
苏秦不第转回乡
母亲不认她家亲生的子
妻子不认他家丈夫郎

:战国纵横家苏秦的故事见于《战国策·秦策一》和《史记苏秦列传》。“苏秦乃洛阳人也,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 苏秦早年学习穷困潦倒,回家以后,妻子也不为他纺织了,嫂子也不给他做饭了,父母也不愿认他做儿子。后来苏秦发达了,衣锦还乡,嫂子趴在地上迎接他。苏秦问她为什么之前态度傲慢,现在却如此恭敬(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子说,因为你现在地位尊贵,而且有钱了(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这一段的韵脚是“香,乡,郎”,这三个字的韵母在南通话中分别是/ẽ, ẽ, õ/。并不押韵。这三个字在北方曲艺十三道大辙里属于江阳辙,在普通话里是押韵的。

小结:

《十二月花名夹古人》这个唱段,分十二段,提到了13个故事(十月有两个故事)。这些故事基本上是有戏剧唱本的,对戏剧观众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在唱词的押韵方面,12段中有4段不押韵。其中有两段的问题出在“江阳辙”上。普通话有“江阳辙”一说,但是普通话的ang韵对应到南通话有 /ẽ, õ/ 两种发音(《南通方言考》p.268)。故而,在创作南通话韵文的时候,不能够按照“十三道大辙”来。

我个人感觉,这个唱段或许是民间艺人的创作,兴之所至,并不拘泥韵文的格式,应该说是民间文化的一个杰出代表。对于民谣、民歌,我们若是苛求其句句合辙押韵,未免过于死板。民歌、民谣是我们搞语言研究的绝佳语料,从中我们可以探求人们对语言的朴素感知。若是文人的诗歌韵文,不免窠臼过多,反不如这民歌来得鲜活、自然。

注释:
[1]謝玉玲(2010)土地與生活的交響詩-台灣地區客語聯章體歌謠研究.秀威出版(秀威資訊) p.126-133

订阅
通知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