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的板鹞风筝
文/小 熙
来源:《江苏地方志》2001年第4期
草绿长堤海角东,
双蝴蝶戏牧牛童。
声声何处胡笳奏,
放出林梢红杏中。
这是姜长卿于道光十年在《崇川竹枝词》中描绘南通板鹞风筝在海边放飞的情景。风筝有大如风帆,形状有呈双蝴蝶、单蝴蝶,声音如胡笳,响彻云霄。
南通的板鹞风筝,又称板筝、响筝,平面结构,形状为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多角形等,最常见的是六角风筝。最具特色的是它的音响装置,即风筝上装有大小不同的哨口,最多有1000多只。哨口由青竹制成,大的有40厘米,小的只有0.4厘米,哨口排列为上大下小,大哨口是低音区,小哨口为高音区。放飞上天,大小哨口借助风力同时吹响,嗡嗡之声可传达数里。
据说带音响的风筝盛行于宋代,北京、潍坊两地的风筝虽然也有带哨,但不是它们的特色,而南通的风筝以其音响特色与北京、天津、潍坊并列为风筝四大产地。南通风筝之所以保留宋代原态,历经千百年基本不变或变化甚微,这与南通的人口、地理、生产、习俗等有关。南通唐以前为沙洲,流人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地带煮盐为业,一些原始的习俗能够较好地保留、延续,板鹞风筝也是其中之一。南通最初的风筝并不是今天大多数人用来娱乐的工具,而是同渔业、盐业生产有直接的关系。盐民引海水晒卤、垒灶烧盐,必须抢晴日避雨天,通过放风筝辨听哨口声音的变化,来预测天气的趋势;渔民出海捕鱼,最忌天气无变,出海前放一种叫顺风旗的风筝来测高空风力的大小。随着海岸线东移,板鹞风筝也渐渐褪去辅助生产的功能,成为人们的娱乐工具,南通李港、横港、石港、秦灶、姜灶等地的盐民后代,家藏祖传板鹞风筝的达数百户。
南通的板鹞风筝另一特色是装饰。宋至今,板鹞风筝始终维持着方形四角的式样,每角涂成黑色,中间部分再点上一个大红圆心,其余地方则留成白色绘上天神、瑞云、龙凤等。简朴明亮的色彩装饰又和南通乡间时常举行的童子傩祭相应,区别于北京、潍坊等地风筝“无巧不备,奇巧绝才”的审美感,具有原始的古朴美。
南通的民间习俗与风筝多有关联。俗语有“像鹞子仄了,不稳”来形容小孩子走路跌跌撞撞,东倒西歪;“他是个无风(断线)的鹞子”指杳无音讯。谚语有“鹞子口声急,明朝雨打壁”、“鹞子满天飞,家家有得收”等等。从前,放板鹞在乡间是件盛事,放大型板鹞前鹞子必须供在堂屋中,供上香烛纸马,村中长辈在板鹞前许下风调雨顺的愿望。人们认为放风筝是送“白虎星”、送“晦气”,哨口是“雷公”的化身,震天动地的叫声是为了威慑妖魔逆蛊,保天下太平。在放板鹞时,最忌讳风筝摔落、断线,风筝落在别人屋顶,放飞的人赶紧带上香烛纸马、鱼肉老酒去赔礼道歉、烧利市、磕头焚香,最后才能将风筝取走。即使小孩放飞的小风筝掉在房顶上,家人也要亲自爬上屋,取下风筝,扯掉哨口,撕坏鹞面,踩碎骨架,丢入河滩或荒地。强烈的宗教色彩使当地百姓对板鹞敬如神灵,以至于“家中失火,首先抢出来的竟然是一只鹞子”。
南通的板鹞风筝历经千年,功能日趋多样。在明朝,倭寇侵犯,沿海居民通过放飞红色天灯风筝,集合百姓共同退敌。到了民主革命时期,老百姓通过放风筝与红军联络,当局为此曾明令禁放。而现在已经成为民间体育项目之一,每年春天,江海大地上空板鹞飘飘,哨声回响。作为四大风筝产地,南通已举办过三届风筝邀请赛,同时参加过法国、日本等国际及潍坊等国内邀请赛,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板鹞风筝也成为南通经济发展的引线,使南通“响”誉世界。
(责任编辑 尤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