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说唱《金陵塔》

0
2890

上海说唱《金陵塔》,黄永生演唱

上海说唱

上海的民间说唱,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曲艺演出活动,始于南宋,《武林旧事》已有记载。元代,上海地区有散曲、说话、诸宫调、弹词说唱等形式广泛流行。当时松江府城内已有专供曲艺戏曲演出的营业性场所;文人士大夫家宴时,也常伴有歌舞戏曲曲艺表演。清代初叶至道光年间(1644~1850年),苏州评话和弹词传入上海后,成为上海地区的主要曲种;花鼓、滩簧也在上海农村崛起;钹子书开始在上海农村形成。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曲艺活动日趋繁多。评弹书目有所增多,书场纷纷开业;钹子书、花鼓演唱、苏滩、太保书和宣卷相继进入市区;小热昏、卖梨膏糖、隔壁戏、唱小曲、鼓板书等曲艺表演形式在民间有所流传。
民国时期,上海新兴的众多游艺场所,为曲艺演出提供了方便;民营广播电台为曲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上海成了南方曲艺活动的中心之一。 上海说唱脱胎于独脚戏“唱派”。建国后,一些独脚戏演员仍常兼唱。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擅唱九腔十八调的业余演员推波助澜,汲取评弹中说表的养料,经常编演配合现实生活的说唱演出。1964年,黄永生在北京参加文艺会演,演出《热心 人》,为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节目,在节目单上冠以“上海说唱”字样。从此,这一名称作为独立曲种沿用至今。(文字来源:百度百科)

黄永生

黄永生(1934年-2013年8月4日)

1934年出生,浙江舟山人。一级演员,“上海说唱”曲艺形式创始人袁一灵的嫡传弟子。曾任上海电视台艺术团曲艺队队长、上海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曲协上海说唱专业委员会主任、黄永生上海说唱艺校校长、上海黄永生演出团团长。一生钻研上海说唱,在上海家喻户晓。

最初脱胎于独脚戏 “唱派”的“上海说唱”、在吸取了苏州弹词、“小热昏”、浦东说书及江南农村唱春道情等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这种说唱间加入“噱头”的逗趣表演形式,一度是上海、无锡等地很受欢迎的民间艺术。 1956年,北京举行全国曲艺会演,时任评委的侯宝林先生问上海工人文化宫艺术团说唱队演员黄永生所演节目是何名称,黄答“说唱”,侯宝林先生说:“说唱的含义很广,曲艺都可叫说唱,既然你是上海来的,你的节目就取名上海说唱吧。 ”从那以后,“上海说唱”作为曲艺的一个品种,有了自己的名称。

这之后,黄永生将上海说唱发扬光大,他不仅将城隍庙梨膏糖叫卖声、“潮流滑稽”刘春山、“绕口皇帝”袁一灵的传统说唱进行逐个改良,还发明了“上海说唱”发展重要道具之一的“三巧板”。这个最早用于“小热昏”演出的击拍伴奏乐器,由黄永生改良成红木材质,并将其中两块以插销相连便于手持,最后还为之拴上红色穗子……就这样,从最初的伴奏乐器,“三巧板”变身“上海说唱”的故事道具,或为书、或为扇、或为剑。

1999年,黄永生创办了《黄永生上海说唱大家唱》的公益平台,在徐家汇街道的大力支持下越唱越红火,黄永生和他的伙伴们坚持每周日下午两个半小时义务表演。也就在那里,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说唱”传承人的黄永生在近80岁时老来再得徒,2010年,年仅5岁的小曲艺爱好者连彬尧以学唱 《金陵塔》惊艳“大家唱”舞台,并被收为黄永生的关门弟子。(文字来源:新闻晨报)

订阅
通知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