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古城纪事点滴
文/张自强
五六千年以前,长江的入海口在镇江、扬州之处,长江口北岸入海处,海安青墩已有先民居住(新石器时代),这是南通地区最早的先民。
据《中国历史地图》记载:汉代,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唐初,有两块沙洲在大海之中。晚唐时,北面的沙洲称为“扶海洲”,南面的称为“胡逗洲”,狼山在大海之中,地图上注明为“狼山海”。
随着时光的流逝,两块沙洲之间有一条江称之“横江”,后称“小清河”。这条江从白蒲(古名:蒲涛)向东,经今日的石港、如东的掘港南入海。以后逐步淤塞,形成了低凹地,两洲相接。
原扶海洲在今白蒲以北,丁堰、栟茶、丰利一带,后与如皋连接成陆。原胡逗洲即是今日的城区,东到金沙,北至平潮,此洲南北约40华里,东西约80华里。洲上有少数先民,系百越族中的一个分支叫“於(于)越族”,从浙东沿海乘独木舟而来,以季节性从事打鱼为生。而后,有些人在洲上安家落户,繁衍子孙,成为“先住民”。唐宋朝,由于中原大乱,民不聊生,大批移民南迁,有些铤而走险的人,携儿带女,来到洲上落户,从事渔盐和农耕。朝廷还将一些所谓“犯上作乱”之人,押送洲上流放。即《通州志》所云:“洲上多流人,煮盐为业。”
因先住民和流人逐渐融合、演进,形成独特的南通方言。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江海地域文化或称之“江海文化”的雏形。由于各地流人进入,必然带来原住地的文化。因此,江海文化又是吴越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的结合部,这几种文化的汇融形成了独特的江海文化。
南通城的历史沿革
文献记载:唐初,胡逗洲上设盐亭场。古代的“亭”相当于当今的乡的行政设置。到了晚唐,洲上设镇,并设“狼山镇遏使”的官职。杨吴时代,设置静海镇。后周时升为静海军。后周显德五年(958)改为通州(一说是显德四年)。时至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至明道二年(1033),因仁宗幼年即位,当权是嫡母刘太后,为避其父刘通的讳,改称崇州(因为当时通州管崇明地)。南通有文人追慕风雅,取雅号称崇州为崇川之名,最早见王随在天圣元年11月撰写的《文庙记》。时至明代,盛言崇川,《万历志》记载:“宋仁天圣元年改崇州,一曰崇川。”10年后,朝廷又将崇州复名通州。从前,城隍庙大殿上有块大匾,上书“崇川福地”,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写的。1912年,因河北省通州改称通县,这里的通州遂改称南通县。
通州的古城,建于后周显德五年,初时土城,第二年在土城上砌陶砖,城围5里,高2丈,垛高5尺。原有城门4座,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州官下令把北城门封闭。据《通州志》记载:“地辟多盗,塞北门,废壮健营。”原州四角设置兵营,为东南营、西南营之名。通州城俗称“三门三关四角”。三门即东城门,原称“天波门”,后改称“宁波门”;南城门,原称“澄江门”,后改称“江山门”;西城门,原称“朝京门”,后改称“来恩门”。三关即东南水关、东北水关、西北水关。由于城内有市河两条,与城外相通,以便船只装粮运草、运输货物,因此在城墙下有城门洞处,设置栅栏,夜晚即行关闭,晨时开启,故称“水关”。四角即城中的马房角、打鼓角(后改称丁古角)、麻千户角(官地街北首)、花园角(城西将军巷南)。
谯楼和钟楼:谯楼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它的前身是宋淳熙年间用以瞭望的戍楼。明代时,谯楼内设计的刻漏,采用更鼓报时。由于它建在州衙前,又称“子城”。在明代,“谯楼晓月”列为通州八景之一。钟楼建于民国三年(1914),是孙支厦先生依照英国大时面钟造形设计的。张詧、张謇兄弟将潘氏捐给通崇海商会的5000元,从上海购买大钟安置其上,故名“钟楼”。张謇曾撰书一副楹联“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挂在钟楼之上。谯楼、钟楼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南通市徽上的标志。
通州古城之谜与屠城事件
古城遗址:曾有南知名人士对古城遗址多次考证,认为建城之始,州衙设在今长桥以南。根据之一:城南地势较高,20世纪50年代初,南大街修建下水道时,曾在地下挖出3层街道。之二:在市图书馆建静海楼(书库)时,挖出地下古城砖。城内乱坟场:1958年,拆城内东大街,兴建百货大楼时,在原市河南岸(原东牛肉巷处)挖出一片乱坟场,棺材有数十口之多。并有棺材叠棺材,俗称“楼上楼”。城中地下街道:1956年,兴建南通电影院,挖一棵有数百年树龄的银杏树根时,发现根下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鹅卵石街道,两侧有排水沟,均在地面两三公尺以下。古碑:在拆东城门楼时,从地下挖出一块“尉迟宝林”石碑(尉迟宝林,唐李世民的大将都督尉迟恭之子)。
屠城之说:宋代,岳飞曾任通泰镇抚使,如皋西乡尚存岳家军的“渡军井”,另发现岳家军的“含瓶”,又称“韩瓶”(兵士随身携带的装淡水的器具)。传说金兵入侵通州之时,州城被毁三分之一。元军入侵通州城地,城又毁三分之一。仅有天宁寺一带未损。明代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六年(1553~1557),倭寇大批入侵通州,杀了约万人与烧掉约万间民房。为了加强城防,保卫乡土乡亲,通州、如皋、海门、石港修建城墙。州城和如皋城重修砖城,由于州城之南还有土城,于是南通城成了吕字形的格局。后因土城年久失修,加之雨水冲坍,新城便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