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源斋水月

 

本站发过顾黔的《通泰方言声调的历史演变》和本人的《南通话字音演变一例》小文,大家可以发现,我举的字音演变都跟南通话的古全浊声母字有关,目前发现的南通话“普化”情况基本在此范围中。顾黔的文章中有两段跟本文密切相关,引用如下:

“将古声母的清浊与今声母的送气与否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对理解通泰方言声调的演变非常重要。可以假定,通泰方言声母系统曾经历了两个层次的变化。第一层是保持着古音系统里清浊的区分,今通泰由西至东六至七个声调不等,古四声各各分开,就是这一内容的表现形式。第二层是声母的送气与否规定了今声调系统的格局。在西部,若送气(白),归阴平;不送气(文),归去声。在东部,若送气,归阳去;不送气,归阴去。”

“通泰方言声调的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1)古四声依声母清浊各分阴阳,今整个通泰片平入二声仍保持原貌。(2)全浊上归浊去自成一调,呈今东部声调系统面貌。(3)西部阳去归阴平,即今之白读系统;东部的这一变化发生了中断,尚未完成全过程。(4)西部阴平中来自古全浊上、浊去的字归去声;东部阳去向阴去靠拢。随着普通话的不断而深入的影响,这种速度正在加快,最终的结果,是东西部殊途同归,向普通话集中靠拢。”

《南通话字音演变一例》中列举了一些例子,结合顾黔的论点,就是南通话古全浊声母字今读送气的是阳去调,符合南通话正常演变规律,凡今读不送气(或变擦音)的就变成了阴去调,也就是声母和声调一同发生了改变。这类例子有很多,我们只是举例说明而已。记得南通电视台有个主持人用南通话讲三国故事将刘备说成“驴背”即是一例。又如“领袖”的“袖”,应该读如“旧”,但很多人读成“秀”,是不是反映了本文标题所说的情况?此文抛砖引玉,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作者 JP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