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春秋》2018年第2期第8~10页

记忆中的老镇西亭

文/徐新民

我离开故乡通州区西亭镇已40余年,但它一直在我的梦中出现,故乡的老街、故乡的古井、故乡的小河、故乡的桥……在我的记忆中,依旧是那么清晰。

说起西亭,就不能不提起西亭的那座古庙——旧场庙。镇上的老人说:先有旧场庙,后有西亭镇。旧场庙大门的东边有一座平瓦翘檐的古亭,亭子向东不到一华里便是西亭镇区。所谓旧场庙,是建在旧盐场上的庙宇。先民们在黄海边引海水晒盐,为避龙卷风和痴潮(不按初一、十五的涨潮规律的潮水),保佑平安而建此庙宇。盐民们在下海前,都要到旧场庙内进香磕头。久而久之,集居于此地的盐民越来越多,从而形成了小镇。清末状元张謇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九月初七过太平桥时,看着一波河水荡漾南去,西亭老镇近在眼前,不由诗兴大发,作《过太平桥》诗一首:“旧场庙外太平桥,疏柳丛芦渐向凋。林月濛濛天影压,岸风飒飒涨浪消。乘除世变疑千劫,游钓童时亦两朝。感逝吊亡成底世,渔灯蟹火尽无憀。”

太平桥,一座横跨在古运盐河上的木桥,位于旧场庙侧,河边柳树成荫,芦花飘荡,顽童在河边戏水玩耍,钓鱼摸蟹。这一幅描写乡间太平盛世的野趣画图,正是老镇西亭的美景之一。下太平桥向东走去,就进入了西亭老街的河南街西街。街面并不宽敞。街道是用不规则形状的石块铺就而成,石街上的石头已被岁月磨得无棱无角,平滑光亮。街的两侧,店铺林立,有银匠店、杂货店、布庄、药铺……

张謇祖孙五代居住的张公馆即位于西亭湾子头西南,南临老街,北倚古运盐河。其西侧便是张志良银匠店,店里木柜台上摆放着一张玻璃框小橱,橱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银质饰品:有老太太的发簪,有孩童的铃铛手镯,有掏耳屎的耳扒……一件件银质饰品,在景泰蓝的点缀下极为精致好看。“呼,呼,呼”,柜台内的操作台前,一名戴着老花镜的老者将一根黄铜管衔在口中一鼓作气地吹着,两腮鼓得像两个大球,一块瓦片似的盆子上跳跃着绿色的火苗,这是老工匠张志良正在全神贯注融造精美的银器。

沿银匠店向东走去,是宋小山铁匠店,忙碌中的铁匠师徒们正在为即将农忙的农民赶制铁锄铁镰。只见宋师傅左手持一把小铁锤在牛头般的铁墩上轻轻一点,两名光着膀子的壮汉轮流飞舞着又重又长的铁锤,准确无误地落在宋师傅控制着的铁块上。“叮叮叮叮”的敲打声如此清脆。宋师傅的小铁锤犹如乐队指挥手中的指挥棒,两名壮汉的甩锤犹如打击乐器,在宋师傅的指挥下敲打出和谐又动听的“交响乐”。拉着风箱的小徒工将炉火烧得正旺。

铁匠店隔壁是徐鸿记、徐鑫记兄弟布庄。这家布庄,其实并不真卖布,而是相当于中介,为南来北往的布农、米农以物易物,从而收取中间费用。当年南通农村皆种通棉(南通地区特有的棉花物种),秋季摘后即纺纱织布,织成宽幅一尺五寸的白土布,俗称尺一五。而苏北里下河农民以栽种水稻为主。这样苏北的农民将收获的大米通过船运至南通,通过布庄以斗米换取丈布。虽然像徐氏兄弟的布庄在西亭不止四五家,但因徐氏兄弟布庄经营诚信,深得布农、米农的信任,生意最为兴隆。到大忙季节,农民要排队、领号才能交易。

布庄以东便是老镇的胜境之处。抬头望去“復兴门”三个大字醒目而又庄重地镶在高高的圆门之上。这圆门其实为城门。黑色的城楼像守卫老镇西亭的卫士,与西边的太平桥、旧场庙相互呼应。

徐氏兄弟布庄的对面是復隆茂号脆饼店。“復隆茂号”四个黑色大字由张謇亲笔书赠予店主冷纯溪。復隆茂号脆饼店实为前店后场。前面是出售脆饼的店面,后院是加工脆饼的工场。人还未进店,一阵阵香味已扑面而来。后场的师傅们手持木槌在案板上敲打个不停,左翻右翻后,十八层芝麻饼由老师傅手工贴入烧得正旺的桶炉内壁上,一定火候后一只只香甜的脆饼便由师傅用特制的铁铲取出,有序地放在炉面上。改革开放后,西亭镇政府挖掘和开发了此地名特产品,西亭脆饼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名优商标。

復兴门东的湾子头是水龙局(即消防队)的办公地。一间独立的坐北朝南的青砖黛瓦的大房,两扇大门日夜敞开。屋内置铅制消防水龙一尊。墙壁上挂有一副铜锣与锣锤。老镇哪处发生火灾,便立刻有数名健壮的义工,或抬水龙,或紧敲铜锣,直奔火场。义工每次出动灭火,从不向受灾户收取分文。如无火警,水龙局也会进行灭火演练。

水龙局南门不足三丈的地方便是一口古井。这口古井存在了多少年已不能考证。看那石头井栏上一道道凹陷的石沟绳迹,就会读懂这口古井悠久的历史了。像这样的古井,老镇上至少有5口。

沿古井向东走去即是一处S型石街,这正是曲径通幽的绝妙之处。湾子头最弯处是汪矮子豆油坊。其西山头的一对麒麟说是用玉石制成或许有些夸张,但观其色,确实洁白如玉,故老人们都管它叫玉麒麟。再沿湾子头东行,又走过一处弯,有“同善堂”邵子和药店和“天益堂”周夕凡药店,两家药店相邻而市。药师们或用特制的切药刀具熟练地将中药材均匀地切成片状,刀下的药材似雪花在飞舞;或端坐在凳子上,双脚不停地前后推动铁制药槽中的圆轮,将药材碾成粉末;或将称好的药材倒入一黄铜罐内敲击数下后,从罐中抓出几把,用小秤称一称,倒在柜台上的草纸并包好,再用关子草扎紧后交给顾客。像这样的药店在老街河北街上亦有数家,如徐德余家的“培德堂”,周伯渠家的“天寿堂”,等等。再东行几步便是李生缸爿店、羌同猪头肉店、王沐华豆腐店、周家八鲜行……

一条东西方向的运盐河支流穿越西亭,将老镇分成河南、河北两条石街。河北街的李国光南北货店比较有名。李国光是镇上的名人,自幼精读古籍,被称为神童,非常健谈。他的货品亦种类繁多、应有尽有。李国光胞弟李春鸣,在黄炎培的推荐下任教于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先后辗转于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万隆会议期间,李春鸣率数千名学生到机场迎接周恩来总理,并时刻注意特务的一举一动,以实际行动保护了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生命安全。李春鸣还与周总理合影留念,这在老镇上传为佳话。李国光四子李俊民为南通地区较早中共党员之一,是曾被鲁迅多次赞扬的青年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古籍出版社社长。李俊民堂兄李也止是一名烈士。

李国光南北货店西边为季驼子染坊。染坊内有一枚青石元宝,记得常见一名染工站在青石元宝上,将一段段白布摊放于元宝下,用力将青石元宝左右滑动,深蓝色的染料水在青石元宝的挤压下吐出泡沫,尔后将一幅幅已染色的蓝染布挂在4米多高的木架上晒,布在微风吹动下犹如蓝色的瀑布自天而泻,极为壮观。

染坊的东首便是有名的西桥了。现在的西桥是一座麻石结构的大桥。据说此前是座木桥,因年久失修,常有腐木断裂,行人过桥十分危险。清末某年,恰逢老镇秀才巫蕴玉六十大寿,四里八乡的富人绅士纷纷前来贺寿,巫秀才将收到的礼金全盘托出,重建了西桥。桥下有25级石阶,两边各一块麻石铺就,中间留有一条5寸宽的石槽,专为独轮木车设计。旧时的妇女足裹三寸金莲,行走极为不便,从乡下到镇上来都得乘坐独轮车。车至西桥下,车夫推着独轮车沿石槽上下桥,老太太无须下车行走。

晴天的傍晚,站在西桥上向西望去,一轮夕阳渐渐西沉,在最宽阔的河面上,也会看到一轮夕阳。一轮在天上,一轮在水中,这就是西桥一大景观。张謇也曾为之动容,欣然挥毫泼墨,特撰写一副对联于西桥的桥壁上:南瞻迭翠堆狼阜,东去流波绕鹤城。

运盐河的南岸较西为禹王庙,庙前河岸石驳上嵌有“江海分流”四个大字,喻义水从这里东流入海,西贯长江。

离西桥半华里处又有一桥谓之东桥。东桥是用史门锭(音译为德国造水泥钢筋浇铸物)浇铸,两边铁管栅栏。此桥是张謇之兄张詧将原先一座木桥拆除改建的。相传,因张謇父亲张彭年常在西亭与海门常乐间走动,每次路过金沙的石桥,便想能在西亭的运盐河支流上再建造一座石桥,该有多好。后来他把这个想法告知了张謇兄弟。民国15年(1926),张詧终于实现了父亲的遗愿。桥北东侧一石碑刻有《西亭东桥铭》:宋盐官,故此亭。亘千载,沿其名。官久废,市未更。庋两桥,桥庚庚,木易蚀,久辄倾。祖若父,市之甿。涉斯涉,知几经。艳邻市,峨矼闳。父有志,子勿成。奚负荷,怀屏营。荷斯责,健者兄。舆菪菪,筑砰砰。日而月,瞻驷星。和里老,嘤鸣赓。翼虹双,跂以峥,旅有道,市有型。土臧心,视吾铭。三字一顿的韵文,记载了老镇的历史和东桥的建造过程。

清晨,站在东桥上看旭日东升,心旷神怡。旭日的朝霞,映红了沿河两岸的民居。桥下,一弯河水自西向东缓缓流去。两岸河房的街民将吊桶抛到河里,一桶桶清澈的河水被提入家中饮用。一条条载满了大米和蔬菜的小木船从农村方向慢慢驶来。

西亭,我留恋的故乡!

(作者单位:通州区人民法院)

作者 zgao

订阅
通知
guest

2 评论
最新
最早 评价最高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繁星
繁星
5 年 以前

这些地方在哪儿呢?咋找不到的呢,

樱舞
樱舞
5 年 以前

里面所讲,都找不到,百度也收不到,上当,醉了醉了

2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