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到了,传说中的猴年马月真的不远了。
正月里闲来无事,一起来港港关于猴的南通老话。其实正宗的老南通,是不说“猴子”的,而是叫“猴儿”,还常常叫“山猴儿”来表明它们的出处。
南通这落场,除了江边五山,其余都是平地,自古野生的猴儿应该不多,南通话里猴的踪影也就不算多。
日报君带你一起盘点:
细猴(侯)
南通的男孩子,名字里大都会有个“侯”。有的是直接用排行来做小名,如“大侯”、“二侯”,就像日本人的“太郎”、“次郎”一样。还有的是男孩的名字后加个“侯”的后缀,如刘德华在南通的家庭里就会叫“华侯”,郭富城会叫做“城侯”。
有人考证,这种取名的风俗,寄托了南通人对男孩长大后封侯拜相的美好愿望。因此有了江海大地处处“封侯”的景象。对此,本地一些民俗专家并不认同,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求个平平安安就行,哪能户户封侯?有识者认为,这个“侯”,很可能就是从“猴”同音转来。男孩活泼、好动、顽皮,不就像猴儿一样嘛。启海一带的吴方言中,也是把男孩子叫做“小猴子”的。标题里所说的“细猴(侯)”,在南通话的语境中,实际上是指大一点的男孩,基本上是青少年的同义词。
猴儿精
直接的意思是指长得很瘦的人,也会引申为具有猴属性的人,比如特别好动的。再深一步,是指特别精明、爱打小算盘的人。
猴儿屁股坐不住
形容做事没有耐心。常常用于一些长辈在年轻人入职场前的教诲中。老辈往往这样说:你进了单位,不能猴儿屁股坐不住,成天看不见个人魂,领导要发燥的。
山猴儿爬树,不完不住
这句话在南通土话里很经典,也很简洁。意思是指,猴子爬树,就是为了摘果子吃,总是要等摘光吃完才能够消停。这句话不怎么用来贬损成年人,一般是用于逗趣小孩子。家长说来虽有嗔骂之意,一般都是在欢乐的气氛中说的,说了之后往往更欢乐。
军山上的猴儿,又冷又饿
其实就是“饥寒交迫”的白话版。军山原为长江中的岛屿,山上树木葱茏,想必当年有野猴出没。但军山毕竟不能给“大圣”们提供更多的果蔬食品,南通人看到这些在江风中瑟瑟发抖的灵长类,就有了这句歇后语。现在常用于自嘲,想把自己说得很惨,就会来这么一句。
呆比日猴
现在一些南通人形容一个人呆得很,就说呆比日猴。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南通话,查一下度娘,源头在南京。南京亚青会的吉祥物就被称为呆比日猴,与南京青奥会的吉祥物“二胡卵子”齐名。南通话里说一个人脑子有问题,叫做“痴八侯”。这个“侯”字发的是轻声,与前面所说的男孩名字里的“侯”差不多。翻译成现代文,大概是“脑残君”吧。
猴年马月
这是全国人民都用的词,当然,南通人也说,就录在这里多个话题。猴年马月,原是指遥遥无期,BUT,这个日子真的就要到来了!根据干支历法,猴年12年一个轮回,马月也是12个月一个轮回,“猴年马月”的周期是12年。2016年6月5日至7月3日,就是传说中的“猴年马月”!现在,谁和你再说等到“猴年马月”,请把日历甩他一脸。那么问题来了,猴年马月是十二年等一回,为啥会演变成无法预料的意思呢?砖家认为,猴年马月应是“猴年闰腊月”或“猴年十仨月”的误传。据统计发现,从1701年到2000年的300年间,“闰腊月”从来没有出现过,“猴年闰腊月”则更难出现,所以被指代为不可能出现的事。另有一说:这话来自天津话中“何年嘛月”的谐音,听着还蛮像的。
文/山寺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