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南通成陆》(陈金渊著;陈炅校注)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12)
南通成陆

《南通成陆(江海孕育的宝地)》以现代地理学对南通地貌的分区研究为基础,从历史自然地理的角度,借助地理学河口沙洲发育研究的成果,综合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参考历年来南通地区考古发掘实物,探索本地区的成陆过程和长江北岸沙嘴的发展规律,比较系统地阐述南通地区的成陆及行政机构建立的过程,为进一步研究本地区的开发,提供历史地理方面的依据。本书已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求购者请至当当、淘宝、亚马逊等网站查询购买信息。南通本地的学生朋友可向南通市图书馆、南通大学图书馆咨询借阅信息。

以下为《南通成陆》一书的导言,具体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贡献。

导言:

江苏省南通地区跨北纬31°41′0 6"—32°42′4 4"、东经120°11 ′47"—121°54′33",全地区总面积约8 001平方公里,南北最大距离为11 4. 2公里,东西最长处为158. 8公里。南通东濒黄海,南临长江,北连盐城,西接泰州,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地史年龄最年轻的土地之一。南通市区及海安、如皋、如东、南通、海门、启东六县[1]范围内,除狼五山为境内唯一的浅丘群外,其余都是低平的冲积平原。

图片来源:《南通成陆》(陈金渊,2010)第9页 图一

这个地区原是浅海海域,在长江泥沙与海浪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堆积而露出水面,而形成广大的平原,则是近5 000~6 000年内的事。它从西北部的扬泰古沙嘴起逐渐向东南延伸,向沧海争得沃土。本地区的成陆过程也就是长江北岸沙嘴东南部的发育过程。这里有一部沧海桑田的变迁史:公元5世纪到20世纪初,这里发生了四次大规模的沙洲连陆现象。

位于本地区西北部的海安、如皋成陆较早,距今5 000~6 000年。这里地势高亢,是扬泰古沙嘴的东端。如皋的东部,远古时为大海,汉代时有一片沙洲,史称扶海洲。扶海洲与扬泰古沙嘴间有一条夹江,汉代以来,沙洲逐渐发育扩大,而夹江在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渐渐堙没,沙洲与其西边的岸陆连接了起来。扶海洲与扬泰古沙嘴的并接是南通成陆史中的第一次沙洲大连陆。这次沙洲接陆使长江北岸沙嘴向东延伸了50多公里,廖角嘴—古代对长江北岸沙嘴顶端的称谓—到达今如东县长沙乡以东。

中部的南通市区、南通县一带形成的时间距今1 50 0~2 0 0 0年。南通市县一带于公元6世纪中期是名为壶豆洲的沙洲,后又称胡逗洲。唐代的胡逗洲已发展成一个东西约40公里、南北约17.5公里的大沙洲了。此沙洲与其北边的如皋陆岸之间有一条被称为“横江”的长江支汊。胡逗洲的东边还有南布洲、东社、长沙等沙洲,胡逗洲先后与这些沙洲并接,不断扩大自己的范围。公元10世纪初,横江逐渐淤塞,最终使胡逗洲与如皋涨连,致使黄海海岸线内凹,在胡逗洲与如皋大陆间形成一马蹄形海湾。公元10世纪初,胡逗洲与如皋陆岸的并接是南通成陆史中沙洲连陆的第二次大并接,长江北岸的廖角嘴延伸到今余西一带。
公元11 世纪中叶,在胡逗洲并接大陆以后约一个世纪,终于发生了南通成陆史上的第三次沙洲大并接—东布洲的连陆。

唐初,长江口出现了东沙、西沙等沙洲。此后,在它们的北方又出现了东洲、布洲等沙洲。这一带沙洲涨坍不定,变化很大。东洲与布洲是长江口的两个较大的沙洲,也是这一带的渔盐业生产基地,一度成为五代吴国长江口北侧的重要经济中心。东洲和布洲两个沙洲的位置比较接近,由于长江对泥沙的搬运作用,两沙洲约在10世纪中期并接,并洲后的大沙洲称东布洲。东布洲的位置在今启东市北部、吕四以东以南一带。北宋初,它与通州(今南通市)相隔约10 0公里。东布洲与其南边不远的顾俊沙于北宋初合称海门岛。公元11 世纪中期,东布洲与通州大陆并接。于是,海门岛由于其主岛的连陆,成为历史名词。这次大并接,长江北岸扩展到现在的启东市东部一带,这时的长江北岸沙嘴东部顶端称为宋廖角嘴。

此后,这一带经过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五代后周与宋代的海门县在元末清初之间大部陆沉,现代海门县的形成在清乾隆年间。启东县更年轻,清代中叶以前还是江口的多块沙洲,20世纪初才和大陆连接。长江江流带来的大量泥沙培育了这块肥沃的土地,但有时长江主泓向北摆动,也给这里带来灾难。

元末至清初,后周—宋代的海门土地大量坍没,这是南通历史上境土的一次大规模坍塌。

宋初海门县是长江口北岸的一个大县。宋元以来,海门沿江地带多次发生水灾,县城屡遭江潮巨涛冲击而被迫迁移。史书中江海巨涛冲毁堤岸、漂没田庐的记载屡见不鲜。由于江海冲蚀,海门县境的土地大片坍入江中。从元至正(1341—1368)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海门县境除吕四一角外,几乎全被江海吞没。长江在吞噬海门境土时,通州东部的利和镇、余中场也被大江侵蚀殆尽,金沙(今通州区金沙镇)以东到吕四,呈一东西长、南北狭的半岛凸入海中,廖角嘴后退到吕四以东。

上文提及的马蹄形海湾,亦即地理学上称之石港湾的海域,因元末黄河夺淮改道入海,大量泥沙从江苏北部注入黄海,而黄海由北向南的近岸流又把泥沙带入这个海湾。到清末,海湾全部淤积,三余一带成为陆地,其形成是35 0年内的事。

东南部的海门、启东形成有10 0 ~30 0年,海门厅诸沙洲及崇明外沙与大陆涨连是南通成陆史上的第四次沙洲大并接。18世纪初,通州东部的江口中,沙洲纷纷出水。清雍正六年(1728),原余中场南的扁担沙率先靠上其北陆岸。通州、崇明两地农民因围垦沙田而争斗不休。为解决沙案争端,雍正十三年(1735)划定通州、崇明各自管辖沙洲的范围。此后三十多年中,这一带又涨出许多沙洲,因围垦而发生的争斗加剧。为解决争沙纠纷,乾隆三十三年(176 8),通州、崇明两地划出3 0个沙洲,连同新涨出的10个沙洲建立海门直隶厅。海门厅东南方的沙洲于清末统称崇明外沙。海门各沙间有较宽的水道相隔。光绪年间,这些沙洲终于和通州陆地连成一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崇明外沙中的惠安沙、连升沙、杨家沙等沙洲逐渐同大陆相连。至此,南通的境域大体形成。

本地区于夏、商、周时在扬州范围内。东周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先后属越、楚。秦代属九江郡。西汉为海陵县东境,属临淮郡;东汉改属广陵郡。三国时属魏,后归吴。西晋属广陵郡,东晋属广陵郡,隶徐州;义熙七年起,先后属山阳、海陵两郡。随着陆域的拓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本地区的行政建置逐渐建立。东晋义熙年间,晋安帝分广陵郡地设置海陵郡。海陵郡属县中的临江、如皋、蒲涛、宁海、海安五县分布在本地。这些县于唐代以前裁撤。南朝宋、齐、梁、陈时期,本地区在海陵郡的管辖范围内。隋初,废海陵郡,本地属江都郡。唐时为盐亭场,属扬州广陵郡,隶淮南道。唐末,为浙江西道节度使控制。

五代后期,海陵以东逐渐建立州、县级行政机构。9 52年,南唐建立如皋县,属泰州。958年,后周设立通州,同时增设静海、海门两县,属通州管辖。此后多年,南通境内没有增加县级行政机构。176 8年,建立海门直隶厅。这个海门直隶厅即海门县的前身。1912年,通州、海门直隶厅分别改为南通县、海门县。19 2 8年,增设启东县。1933年崇明县来属。19 41年,分如皋县为如西、如皋两县。19 45年,如西、如皋县分别更名为如皋、如东县。1943年,分泰县、东台、如皋三县境增设紫石县,1948年改为海安县。1949年,南通县改设南通市。与此同时,另在金沙镇设立南通县。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1950年,海安、如皋两县划属本地区。1958年,崇明县划归上海市。到1958年底,南通境内一市六县的格局基本形成。1983年始行市管县体制,六县属南通市管辖。1989年11 月、1990年3月、1993年1月、1994年5月,启东、如皋、南通、海门先后撤县建市(县级)。其中,南通县改称通州市,20 09年改为通州区。

本书以现代地理学对南通地貌的分区研究为基础,从历史自然地理的角度,借助地理学河口沙洲发育研究的成果,综合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参考历年来南通地区考古发掘实物,探索本地区的成陆过程和长江北岸沙嘴的发展规律,比较系统地阐述南通地区的成陆及行政机构建立的过程,为进一步研究本地区的开发,提供历史地理方面的依据。邻近的上海市崇明县、泰州市靖江县、苏州市沙洲县(今张家港市)与本地区有较密切的关系。靖江、沙洲二县一带沙洲群的出现,曾引起本地区西部江岸的大量坍塌,而崇明岛则有逐渐与北岸涨接的趋势,因此一并加以探讨。

本书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对长江北岸沙嘴的发育,用历史文献的记载作印证,概略地提出南通地区成陆的大致过程。归纳起来可以得到下列几个结论:

  1. 南通地区最初是长江口一带海域中的若干沙洲和浅丘,其绝大部分地区是在历史时期内以这些沙洲和浅丘为依托逐渐成陆的,是长江冲积的结果。海安县一带成陆最早,当是武木冰期海平面上升的产物,距今5 0 0 0~6 0 0 0年。如皋西北部在汉初已经成陆。如东县于汉代原是沙洲,六朝时与大陆涨接。南通市和南通县一带于六朝时也是沙洲,唐末与大陆相连。南通东部地区曾经历过涨坍的剧烈变化。宋代海门县已不存在,现在的启东、海门是近3 0 0年来江中沙洲重涨的产物,启海平原是本地区最年轻的土地之一。江口地壳缓慢上升也对本地区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成陆有先后,海拔高度也略有差异,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微倾斜地势。
  2. 南通地区的成陆存在一定的规律。海安、如皋西北部成陆较早,其余部分是在汉代以来自西北逐渐向东南,由沙洲涨接大陆、长江泓道淤积而形成的。如东、南通、海门与启东都是这样成陆的。海门、启东以及南通三余一带由于泥沙淤积,人类从事围垦,促成其成陆。长江口北岸沙洲的形成与涨接,受地球自转与来自东北方向的合成风的影响,也与长江主流逐渐偏向东南有很大关系。
  3. 公元7世纪和15世纪地球两度气温转暖,海面上升,对本地区有巨大影响。7世纪的一次,曾使长江江口北岸江海岸线后退,这一带于六朝时期增设的县被裁废。15世纪的一次,导致建立于五代后周的海门县大片土地陆沉。历史的教训可为今天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以降低自然灾害对经济建设的负面影响。
  4. 靖江、沙洲(今张家港市)两县的涨起对本地区西部有很大影响。长江江流在这一带南北摆动剧烈,靖江县与沙洲县的涨出又把江流逼向北岸,冲蚀南通西部江岸,引起如皋南境的大坍塌,一座原在北岸的段山移往南岸。护堤防坍成为如皋沿江一带多年来的重要任务。
  5. 由于江海泥沙继续沉积,本地区仍在继续向东发展。如果任凭泥沙沉积,则崇明岛有向北涨连的趋势;如果不作有效的治理,今后几十年内可能连接长江口北陆岸,长江口崇明以北泓道亦将成陆,第二个马蹄形海湾又将出现。三余海积平原和启海平原的成陆都与人工围垦有关,近年来沿海围垦的发展及长江北泓的淤积,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规划提出新的课题。

总之,史料显示,汉代以前,以长江江流为主的载体所输送的泥沙,在扬泰古沙嘴之东、江南古陆之北的江口外长江江流与海水综合消能的条件下,逐步发育成沙洲。自汉唐以来,出现扶海洲、胡逗洲、南布洲、东洲、布洲、顾俊沙等沙洲,清初长江口北侧出现了扁担沙、大年沙、小年沙、藤盘沙、惠安沙等沙洲。自西北向东南,在沙嘴与沙洲间先后出现夹江(六朝前)、横江、布洲夹等长江江流入海北泓(支流);因地球自转与东北合成风的共同作用,入海江流主泓渐渐偏向江南古陆,北泓之内的江水流速缓慢,有利于北泓内泥沙沉积而封闭。扶海洲与扬泰古沙嘴间的夹江,其封闭时间约在公元5世纪初;在向东延伸了的扬泰古沙嘴与胡逗洲、南布洲间的横江,其封闭时间在公元10世纪初,而形成马蹄形海湾,这一马蹄形海湾南缘形成通吕水脊西段;通吕水脊西段与东布洲之间的布洲夹在11 世纪中期封闭,通吕水脊西段向东延伸。18世纪以来,通吕水脊以南的长江泓道中涨出了数十个沙洲,且与水脊陆土并接,今海门、启东境土涨出。这便是长江江口北泓在地球自转与东北合成风共同作用下的封闭规律,以及南通地区由沙洲自西北向东南不断延伸的规律。

注释:
[1] 即今南通市(大市)。2 0世纪6 0年代,六县为南通专区管辖,统称“地区”。本书仍用20世纪60年代的建制名称。

作者 zgao

订阅
通知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