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马蜂窝——Sasori (晓)
通州塔四六八
自从大圣菩萨用计向白狼精借了狼山之后,就一门心思想把这里修成东南名山、江东大刹。于是他就装成个云游的和尚,到九州四海托钵募化,几年工夫,从山脚到山顶,大兴土木,建造了大山门、钟鼓楼、轮藏殿、大佛殿、藏经楼、望海楼、大观台、翠景楼、禹王殿等无数殿堂。从此满山楼台亭阁,斗拱飞檐,画栋雕梁,金碧辉煌,定名为广教禅寺。
一天,大圣去西天听如来佛讲经说法归来,众僧见他闷闷不乐,上前问道:“法师有何心思?”大圣道:“狼山、金山同在一江,只是南北之别,上下之分。想那金山,山没有我山之大,江面亦无我山之宽,然而金山之上却有宝塔一座,玲珑剔透,高耸云天,平空增添了无限光彩。两山相比,我山顿显逊色,想到此事,令人烦恼。”住持和尚说:“法师为我山寺宇建筑耗尽心血,历尽艰辛。眼下我广教禅寺已初具规模,虽说比不上三山五岳,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备,乃是江海门户,东南第一名山胜迹,您老又何必再为宝塔之事烦恼不休呢!”
住持劝说了半天,也没能说通大圣菩萨。他想,普天世界所有宝塔,都属托塔李天王管辖。狼山上缺个宝塔,何不到天宫去向李天王讨要。主意拿定,大圣驾起祥云,直奔天王府,向李天王说明来意。李天王倒爽气,一口答应,将大圣引到存放宝塔的库房,由他任意挑选。大圣一看,库房内宝塔林立,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琳琅满目。他看看这个,摸摸那个,真是“箩里捡瓜,捡得眼花”,不知挑选哪座才好。他想:狼山顶上场地并不宽敞,抱个大塔,恐怕放置不下;拿个小的,心中又不情愿,便开口道:“蒙李天王盛情恩赐。”说罢,双手合十,低头俯身便拜。李天王急忙上前搀扶,笑呵呵地说道:“免礼、免礼!”大圣问道:“不知天王肯赐几座?”李天王心想,你个和尚,能有多大能耐?顶多一座就要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来,便有心打笑说:“听候尊便,要几座拿几座。”
大圣急中生智,转身拿来一条扁担,拣了两个式样不同的宝塔,缚缚紧紧,挑在左肩,右手又顺便捞了个细而长的宝塔,夹在腋下,说声:“谢谢!”起步就跑。李天王看到大圣一下子拿走三座宝塔,惊呆一旁,嘴里不说,心里说:“乖乖,亏他鬼主意真多,挑了两座不算,还要夹走一座,难怪人们常说和尚心重,是吃十方粮饭的。要是下回来人个个象他,我日夜不睏做宝塔,也来不及呀!”
大圣告辞了李天王,在府门口看到天王的几个伢儿正在玩耍,把手中的小宝塔当球似地抛来丢去,大圣便向他们讨要一个。李天王的儿子倒也大方,随手丢来一个,大圣用左手接住,往袖管里一塞,便心满意足地腾云驾雾,速速离开天宫赶回通州。
一路上,大圣心中高兴,不觉走迷了方向,来到东海,转了许多冤枉路,才到达通州上界。一路辛苦,肩上担子越来越重,压得满头大汗,他想拉衣角擦脸,不想右手一松,把腋下夹着的那座八只角的细长宝塔掉到通州城里,落在城西北角上、濠河南岸。这就是现在天宁寺里的光孝塔。大圣担心挑着的两个宝塔再掉,赶忙拨落云头,来到地界,谁知刚刚跑到三元桥边,才一只脚踩上去,发现石桥摇晃,承担不起,只好忍痛割爱,把后面的那座六只角的大宝塔留在桥东。这就是现在五福寺的文峰塔。
大圣把剩下来的那座宝塔扛在肩上,安安稳稳过了三元桥,然后一脚来到狼山,把宝塔端端正正地放在了山顶。广教禅寺的所有大小和尚纷纷拥上大观台观看这座四只角的方宝塔。只见蓝天莹莹,白云飘飘,仙乐阵阵,金光闪闪,气象万千,壮观异常,人们不禁喊道:“好一座支云宝塔!”由此定名为支云塔。住持请大圣题字纪念,大圣拿起斗毛,蘸足浓墨一挥而就,写下“更上一层”四个大字挂在塔前。大圣旅途奔波,浑身冒汗,便解开袈裟,脱下长袍,准备休息。不料衣袖里的小宝塔“骨碌”一下,掉了下来,顺着山坡滚了下去,落在大佛殿旁。大圣急忙追去,一看小宝塔已在那里落地生根,幸好完整无缺,细细一看,原来是个实心宝塔。
南通有句俗话:“通州塔,四六八。”而那个小宝塔是不算数的,因为它是托塔李天王儿子的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