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地少数民族的变迁
文/孙英
古时,南通是江口海域中的沙洲—胡逗洲。唐代中期,辟为盐场,因是流人发配地,故人烟稀少。唐末,藩镇割据,烽烟四起,北方避乱的难民相继来此栖居,人丁渐旺。公元958年,周世宗筑城建州,大批移民接踵而来。北宋,通州几无战事,社会安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移民源源而至。南宋淳佑二年(1242年)冬,“蒙古人入通州”。明初,朱元璋从江南移民至淮南垦荒,通州人口随之增加,1368年,元人之后讳元善受招抚,以保姓定居通州,是有史可据的蒙古族的后裔。清初,通州盐、米、纱、布业兴旺,人丁激增。自顺治二年(1645年)起,朝廷陆续派遣满族人、回族人来通任职,其家眷随从随行到通。辛亥革命后,有极少数殡妃、宫女流落到南通。民初,南通兴办实业,在外地招工,部分回民被厂方录用。解放后,毕业分配、复员转业、工作调动以及婚姻关系来南通定居的少数民族同胞逐渐增多。70年代,内蒙古147地质勘察队的蒙古族同胞落户至南通。80年代,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来南通市区定居的就更多了。
南通居民以汉族为主,其它民族人口为数不多。1953年统计,南通人口由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4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5073328人,其它3个民族总计93人,散居在南通市区、如皋县、海门县。1964年,南通共有汉族、回族、藏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一苗族、壮族8个民族的人口,其中汉族5859390人,其它民族人口为244人。1982年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南通及六县共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苗族、白族、彝族、壮族、侗族、黎族、维吾尔族、高山族、土家族、土族、傣族、布依族、藏族18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7342556人,占总人口的99. 99%。其它民族525人,占总人口的0.01%,以回族人口最多,其次是满族,蒙古族少数民族分布在六县(市)150多个乡、镇。特别是1990年以来,边、少地区婚进人口大幅度增长,仅如皋市就婚进58人,而来自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数最多,其中侗族由1人增至103人;土家族从2人增至73人;苗族从6人增至114人;傣族从1人增至12人;布依族从3人增至29人;壮族从15人增至110人;还增加了藏族、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景颇族、水族、纳西族、羌族、白族、俄罗斯族等13个民族。全市共有少数民族29个,人口为1384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0.02%。同第3次人口普查数字相比,名少数民族共计增加859人,增长163. 62%。1995年估计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已近5000人,占总人口6%。
回族 回族聚落南通,有史可据者为清代乾隆年间,回人王将军奉命来通任职,死后葬于城东北黄泥口。后陆续有回人来通谋业、经商、做工,并逐渐定居下来。解放前夕,南通回族人口约70人;50年代,回族人口82人;60年代,回族人口190人。后因工作调动,毕业分配等进入南通的回民逐年增多,80年代增至360人。
解放前,在南通的回民大多数以从事饮食、手工等业为主,政治地位低,经济生活贫困。解放后,南通市人民政府对回民采取特殊照顾政策,举办多期文化补习班和职业培训班,组织“生产自救”,优先安排回民就业及子女入学。回民李风麟、李从福、王鸣、常金鹏等当选为市人民代表、梅占霖、户永才等推荐为市政协常委。
南通回民的习俗来源于伊斯兰教:团结、爽直、助人是其性格的特征;爱清洁、常沐浴是其传统习俗;不吃自死之物和动物的血液,不吃不反与的兽类和凶猛的禽类。丧葬仪式保持着土葬、速葬和简葬的优点。每年过三大节日一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以开斋节最隆重。为尊重回族习俗,1953年,在南通长虹桥北建了“回民公墓区”,1972年兴建了回民饭店;1985年翻建了清真寺。1988年改建了“民族饭店”。每逢国庆、元旦、春节等供应鸡蛋、羊肉、鱼类等,开斋节则增加素油、面粉。
满族 满族人在南通繁衍、生活始于清初。顺治二年(1645年),满族人吴崇宗做通州盐官运判;顺治三年(1646年)满族人郑贤任通州知州。
清代通州知州中,有19位满族人。狼山总兵中,有17位满族人。除朝廷遣及眷属迁居外,还有部分满族人通商、当兵、戎退、婚嫁在通定居。辛亥革命后,部分皇族成员、殡妃、宫女流落他乡,其中一也有辗转至通的。南通的满族人有镶红、镶白、镶蓝、正白、正红旗品级等。
1953年,南通有满族人8人。1964年增至25人。1982年第3次人口普查,南通有满族人68人,分布在市(县)的各个行业。
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满族同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市科协张捷副教授于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精通俄、英、日三国语言,编撰大量教学材料,培养许多外语专业人才,花甲之年,桃李满天下。他仍老骥伏沥,壮心不已。
蒙古族 蒙古族进人南通,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淳佑一二年(1242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闻知讳罕之后——讳元善的文武才干,传书招抚,赐姓保,封天官,自此,保氏便在通州定居。保氏素有“孝友家声,诗书门第”的家风,明代的保甸、清代的保时、保学颧、保希贤、保逢泰,善于书画、楷书、作诗等。1921年、1924年,保君健曾任驻英吉利大使馆惠灵顿领事馆、温哥华领事馆领事。1925年,保君健任英吉利国大使馆雪梨总领事馆总领事。自明至今保氏在通已延续22世。1953年,南通有蒙古族3人。1964年为12人。70年代内蒙古147地质勘察队来通,其中有10位蒙古族同胞在通落户。1982年第3次人口普查,南通有蒙古族人43人。
洪武二十五年,建昌卫叛乱,其中被派来镇压的将军中一人为马俊,应该也是回民,不知道是否有这方面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