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南通话中的“奶奶”一词

3
4124

谈南通话中的“奶奶”一词

文/高志晏

南通话中的“奶奶”一词,有两个发音,一个是阴平的 nâ nâ (调值31),一个是阴上的nā nā (调值55)。前一个nâ nâ 表示祖母,后一个nā nā表示妻子或妇女。

我们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看,面临两个问题。第一,奶字,古时候读上声,南通话里为什么出现了读阴平调的奶?第二,奶字,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时候表示乳汁或祖母,为什么南通话里有表示“妻子”的语义?

奶引申为 “母亲”

我们先解决第二个问题,即南通话里表示妻子的nā nā,到底是不是写作“奶奶”。根据张琳琳的《“奶”的语义发展及认知机制 》一文:

“奶”的汉字形体在汉语史上有三个:嬭、妳、奶。其中“嬭”字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的《广雅·释亲》,“妳”是“嬭”的俗体字,后通作“奶”。“奶”这个字形最早出现于宋末刘渊刊行的“平水韵”。(张琳琳,2015)。

我们查奶字的初文,即“嬭” 字。广雅疏证:嬭,母也。《博雅》母也。楚人呼母曰嬭。也就是说,这个“奶”字,有母亲的意思。根据张琳琳的分析,嬭字最初表示母亲分娩,“母亲”这个含义于是是引申出来的。用 “奶奶” 表示母亲,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广雅),其一直沿用到现在。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用“奶奶”表示“母亲”的现代方言有:1 北京,2 山西临汾,3 安徽桐城,4 重庆,5 湖南常宁,6 广东广州 (p. 1510)。另外,在南部吴语温州话中,还有称母亲为“阿奶”的现象 (感谢通泰淡话好友 @Don Describe 提供南部吴语信息)。这个用“阿奶”指称母亲的用法,唐代就有了,比如 “阿嬭 后主在襁褓中,令其鞠养,谓之乾[阿嬭] ,呼姊姊,遂为胡太后昵爱。(唐《北史》)

用“奶奶”指称妇女

由于这个奶字,本义是分娩,跟母亲相关,于是将“奶”引申为“母亲”,是顺理成章的。“奶奶”一词,从“母亲”这个义项,又引申出已婚妇女的意思 (张琳琳,2015)。这也是顺利成章的。当然,母亲不一定是已婚的妇女,已婚的妇女也不一定是母亲。我们这里没有必要钻这个牛角尖。用“奶奶”表示已婚妇女,这个用法也比较普遍,琼瑶小说,大宅门等影视作品,都有“大奶奶”、“二奶奶”这样的称呼,这里的“奶奶”都是对已婚妇女的敬称。我们口语当中的“二奶”,也是用“奶”表示妇女,而不是祖母或母亲。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用“奶奶”表示“妇女”的现代方言有:1 北京, 2 河北盐山, 3湖北麻城, 4 云南昭通,5 上海松江,6 浙江定海,7 浙江宁波。

用“奶奶”指妻子

用“奶奶”指妻子,这种用法,在元代就有了。根据张琳琳的分析,“奶奶”在元代,可以指称“正妻”,跟“妾”相对。故而,“二奶奶”这种称呼,是指老二家的妻子,而不是指某人的第二个“妻子”。古代人把“妻”和“妾”分得很清楚。“妻”就一个。用“奶奶”表示妻子和妇女,几乎是同时出现的,估计都来源于“母亲”这一义项。那么,为什么会用“母亲”这个义项来称呼自己的老婆呢?

我想,这个现象也是很容易理解的。我国至今都有夫妻之间互相称呼“孩子他爸”、“孩子他妈”这样的情况,就是大人跟着孩子来称呼。这种用法,不是中国独有。在阿拉伯世界,对有了孩子的男性,一般都不直呼其名,而是加上 阿布(abu),abu 表示爸爸。比如某人的孩子叫阿卜杜拉,那么我们就称这个人为 阿布阿卜杜拉,也就是“阿卜杜拉他爸”的意思。现代日本,夫妻之间也是互称“孩子他爸,孩子他妈”(肖婷《现代中日夫妻对称的对比研究》)。

夫妻之间互称爸爸妈妈的现象,在美国也很常见。最近有最近美国媒体报导,美国副总统直呼他的老婆为mother (母亲)网页链接。同一篇报导说,美国前总统,林肯、柯立芝、福特、里根都称自己的夫人为 mother, mamma, mommy (都是母亲,妈妈的意思)。

那么,用“奶奶”来称呼妻子和妇女了,其实是来源于“母亲”这样一个引申义。用 “奶奶”这两个字,不仅有古代文献支持,更有其他语言(方言)佐证。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用“奶奶”称呼妻子的地方有:1 江苏南通,2 江苏如皋,3 安徽铜陵,4 安徽安庆,5 安徽贵池,6 安徽潜山, 7 安徽岳西,8 湖北钟祥。网上也有用“乸乸”这样的词的,这就有比较大的问题了。“乸乸” 应该是一个新造的字,古代辞书里没有,另外“乸乸”就表示雌性的动物,我们不太会用这样的词来称呼自己的老婆。

再说“奶奶”表示祖母

奶字表示祖母,是北宋时期从 “妇女” 一义中引申出来的。根据张琳琳的分析,北宋时期的文献出现“老奶” 这样的词汇。“老”表示年纪老,“奶”表示妇女,于是“老奶”表示老年妇女,后来变成“祖母”的意思。奶 字在古代辞书中是上声字,南通话表示妻子和妇女的“奶奶”也是上声字。但是,表示祖母的时候,“奶奶”念阴平。这体现了声调的别义作用,应该是南通人有意为之,以区别祖母和妻子这两个概念。

总结

用“奶奶” 表示妻子,不是南通人的发明,古代即有了,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的用法。这个义项是从“母亲”一义引申出来的。由于表示妻子的“奶奶”和表示祖母的“奶奶“字形完全一样,我们在口语中用声调来区分二者的语义。“奶奶”这个写法于古有据,已被《汉语方言大词典》,《南通方言考》等权威论著收录。

参考文献:

肖婷(2010), 现代中日夫妻对称的对比研究,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
张琳琳(2015),“奶”的语义发展及认知机制,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许宝华 & 宮田一郎(1999),汉语方言大词典, 中华书局
敖小平 (2017),南通方言考,上海辞书出版社

 

 

订阅
通知
guest
3 评论
最新
最早 评价最高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JP
JP
4 年 以前

为使两者区别开,这是语用的问题,因为奶奶在书面语中指祖母是公认的,故而在表妻子意思时只能让位,另选一个权宜的用字,比如“妳妳”。

zgao
zgao
3 年 以前
回复  JP

“奶奶”,表示对主妇的尊称。。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有的义项。是官话词汇。北京话里面就有“少奶奶,姑奶奶”等词汇,《红楼梦》中也有“主子奶奶”这样的词汇。词典中都没有分开写。

另外,用哪个字表示哪个含义,不是语用的问题。语用学研究的是话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即言下之意)。

zgao
zgao
3 年 以前
回复  zgao

还有一个。”奶奶“不是书面语。书面语是”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