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拼音的那些事儿
作者:钱伟,博士,贵州财经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语言文字周报》1842期 2019年6月19日
生活中,我们常能见到一些专有名词的拼音,明显地不符合汉语普通话的拼写规则,让我们感觉摸不着头脑,如某些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的名称: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中山大学 Sun Yat-sen University、苏州大学 Soochow University 等。
那么,有人会问,这些奇怪的拼音究竟从何而来?
原来,这种特殊的拼音是在近代由西方人所创。在现代汉语拼音问世之前它们曾经流行一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早在16 世纪末的明朝万历年间,中国就出现了字母拼音的雏形。那时,中国天主教开拓者、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来到中国传播“福音”。为了学习汉语,他尝试用拉丁字母标注汉字读音(这就跟现在外国人用英文单词标注汉字差不多,如把“海洋”注成“high young”)。不过,这套方法还很原始,除了帮助传教士学会一口蹩脚中文外,没有太大价值,影响甚微。
1840 年至1842 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此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大批西方商人、传教士纷至沓来。为了方便学习中文,一些传教士使用音形一致的拉丁字母来拼写中文。其中,威妥玛拼音(Wade-Giles Romanization,即“威氏拼音”或“韦氏拼音”)的影响最大,迅速成为中文主要的音译系统。所谓威妥玛拼音,是指英国人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今通译托马斯·韦德,1818—1895)发明的汉语拼音系统。威妥玛既是外交官也是汉学家,在中国生活长达40 多年,兼通粤语和官话,是个典型的“中国通”。他创立了以北京官话为标准的威妥玛拼音。这种拼音经多次改进逐渐成熟,成为20 世纪上半叶最通行的汉语拉丁化系统之一,甚至可以说,现代汉语拼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威妥玛拼音的影响。当然,威妥玛拼音的主要目的是方便西方人学习和使用中文,而汉语拼音则主要为中国人服务,二者设计理念截然不同,拼写上亦有重大区别。
威妥玛拼音能拼写大部分中国地名和人名,在旧中国广泛应用,但其缺点也很明显:一是很多音拼得不准,如“蒋介石”的拼音为Chiang Kaishek,曾被不明就里的人回译成“常凯申”;二是因其带有一些附加符号,使用不便。因此,1906 年在上海举行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决定对中国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写法进行统一和规范,采用一种主要为方便邮政业务的拼音——邮政式拼音来拼写中国地名。这种拼音其实是威妥玛拼音的升级版。按照这种拼音系统,一些城市名的拼写如下:Peking 北京、Nanking 南京、Tientsin 天津、Tsinan 济南、Harbin 哈尔滨、Tsingtao 青岛、Chungking 重庆、Canton 广州、Foochow 福州、Soochow 苏州、Chinchow 锦州、Taipei 台北、Lhasa 拉萨。邮政式拼音的一大特点是还用方言来拼写地名,如Amoy 厦门、Quemoy 金门、Zayton 刺桐/ 泉州、Swatow 汕头、Pakhoi 北海。
其实,近代以来(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也在汉语拼音化的道路上一浪接一浪地苦苦探索。一大批饱学之士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先后掀起了切音字运动、注音符号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和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清末变法维新浪潮中,以卢戆(音“壮”)章、王照、劳乃宣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为帮助民众识字,发起了“切音字运动”。所谓“切音”就是“拼音”,也叫“合声”。这些方案的字母形体有采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的,有采用汉字笔画和独体古文的,有采用速记符号的,有采用数码的,有自造符号的。1918 年,民国政府又颁布了以章太炎的记音字母为蓝本的“注音符号”,将汉字的某些部件改造后给汉字注音。这种“注音符号”既不方便打字,也不方便国际交流,很快便被国语罗马字(即拉丁字母)取代。1928 年,国语罗马字方案正式公布,简称“国罗”。遗憾的是,充满理想主义的“国罗”,只是在知识分子之间小范围地传播。上世纪30 年代初,一种拉丁化的新文字在苏联创立。因为拼写的是北方话,所以简称“北拉”。1933 年至1955 年,这套不标记声调的拼音文字系统在全国各地推广使用。1958 年,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汉语拼音方案》终于应运而生,各种旧式拼音随之淡出人们的视野。1982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ISO7098号文件,《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际标准。
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在汉语拼音发展史上先后出现的威妥玛拼音、邮政式拼音、国语罗马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直至《汉语拼音方案》,显然是一脉相承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汉语拼音方案》固然有匠心独运之处,但不得不承认主要是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形成的。
时至今日,国内绝大多数的旧式拼音都已基本被汉语拼音所取代,但并未完全销声匿迹。首先,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社区,习惯上仍沿用旧式拼音;其次,中国历史较久的机场所用的代码仍然是以邮政式拼音为基础,如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代码PEK(即Peking 的缩写);另外,出于历史传承的考虑,国内一些地名以及著名的品牌、商标,也继承了旧式拼音,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如:Peking Duck 烤鸭、Peking Opera 京剧、Kweichow Moutai 贵州茅台、Tsingtao Beer 青岛啤酒、Kung Pao Chicken 宫保鸡丁、Changyu 张裕(集团)、Chunghwa 中华(香烟)。当然,还有一些早期翻译的专有名词以及重要人名也保留了旧式拼写,如:Ching Dynasty清朝、Kung Fu 功夫、Taichi太极、Taoism 道教、I Ching《易经》、Confucius 孔子、Mencius 孟子、Sun Yat-sen 孙逸仙(孙中山)等。作为早期音译的专有名词,这些词语输出到国外后大大丰富了英文的外来词库。
今天不少人对这些旧式拼写已不再熟悉,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西方人说中国话时发音不准的产物,这显然是对历史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