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士乘凉——远转”的由来

1
1191

“王道士乘凉——远转”的由来 

陈命荣
来源:江海晚报 2017年6月8日 第23版

南通人常常把原本可以走捷径就能完成、却费时费力绕个大弯子才做成一件事笑称为“王道士乘凉——远转”。这个歇后语会说的人不少,却很少有人知晓其来历。

相传在四百多年之前的明朝嘉靖年间,一位王姓云游道士途经通州地界,看到通州有山有水风水甚好,加之年事已高,遂萌生安顿之心,意欲在滨江临海的风水宝地“中沙”地界(现崇川区观音山街道中沙社区)置地建宅,安度晚年。

王道士且先寄居于“中沙”的王家小园(今中沙社区十三组、十四组地界)的一户本家王姓人家,一住就是三年。三年中,王道士平时也不外出,只是为邻里乡亲免费医治疾病。到了夏天,他每天吃好晚饭,就手拿一把蒲扇出去散步乘凉,而且一走就是两三个时辰,转个一二十里地,到夜深人静时才返回。乡亲们也摸不清王道士的行踪,只道是王道士乘凉,喜欢远转。

转眼到了第三年初秋一天的傍晚时分,在王道士早就相中的王家小园西侧一处东西北三面环水的地方,一下子来了三十三个木匠、六十六个瓦匠,运来了建房需要的所有材料,那些被他医好疾病的乡民一看王道士要建房,都纷纷赶来帮忙。一夜之间就把三间宽宅瓦房建成了,第二天晨曦微露,王道士看着建好的房子,长舒了一口气。

原来,这三年里,王道士何尝不想早点把房子建成,只是在建房之前,他要预先把握好三件事情:一是房子的选址,一是要了解民风民情,第三个,也是最最重要的,那就是防备匪患,因为当时倭寇猖獗,沿海居民深受其害,如果被倭寇土匪发现了建房材料,必然会被洗劫一空。所以,王道士通过三年的远转“乘凉”机会,看风水、识民风、选日子、备建材、请工匠,可谓用心良苦,计划周全。

从此,王道士就在“中沙”地界长住下来,由于他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医术精湛,大家都愿意与他为邻,渐渐形成了王姓的一个大园子。为了方便北边来人求医瞧病和王家园老少的出行,王道士还特意在北面的河上建了一座小桥,叫做“王家桥”(今观音山街道胜利路上中沙社区和学堂桥社区的界河桥,当年的小桥由于时代变迁早已不复存在了。)

 

订阅
通知
guest
1 评论
最新
最早 评价最高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上官紫琅
上官紫琅
3 年 以前

我是土生土长的南通人,可能是孤陋寡闻,从未听说文章所讲的传说。一提到“王道士乘凉——远转”这个歇后语,本地人都知道是讲王道士母亲是个寡妇,有个相好常到家中来(俗称偷孤佬)。王道士是个孝子理解母亲一个寡妇的艰难,夏天母亲相好来时,他就出去,尽量走远点兜圈子。遇到熟人问去哪儿去,王道士就说去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