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方言本字考
陈 俐
(南通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9)
来源: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年 5月
摘 要: 根据古今语音对应规律、词义的相关性与文献资料印证三条标准, 考证了南通方言的 30 个本字。
关键词: 南通方言; 本字; 考证
目前方言学界考证方言本字, 常见的标准有三条: 一、《说文解字》( 以下简称 《说文》) 、《广韵》和《集韵》等字书、韵书的读音与现代方言的语音对应规律; 二、词义的相关性; 三、文献资料印证。本文根据以上标准, 考证了南通方言的 30个本字。
南通方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南通方言包括南通话、如海话、海启话和四甲话; 狭义的南通方言仅指南通话。本文的南通方言指的是南通话。文中采用南通市崇川区的声韵调系统, 本字排列大体按南通方言声母、韵母、声调的次序。
滗[piʔ4]挡住稠物取出液汁。南通方言“滗米汤”、“滗药”。《广韵》入声质韵, 鄙密切: “滗, 去滓。”魏·张揖《广雅·释诂》: “滗, 盝也。”王念孙疏证: “滗之言逼, 谓逼取其汁也。《玉篇》: ‘滗, 笮去汁也。’《众经音义》卷五引《通俗文》云: ‘去汁曰滗’。又云:‘江南言逼’。义同也。今俗语犹云滗米汤矣。”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 “就瓮中挹取上面的清酒, 在《要术》叫做‘接’, 即所谓‘接取清’, 接到最后就是俗语所指的‘滗’。”
鐾[p‘i21] 把刀在布、皮、石头 等 上 面 反 复 摩 擦, 使之锋利。南通方言“把刀鐾鐾”、“鐾剃头刀”。 《集韵》去声霁韵, 蒲计切: “鐾, 治刀使利。”明·梅 膺祚《字汇》: “鐾, 蒲计切。”明·冯梦龙《笑府·刺 俗》: “急趋入取厨下刀, 于石上一再鐾。”
拌[p‘ʊ̃21] 不顾惜, 舍弃。南通方言 “拌命”。 汉·扬雄《方言》: “拌, 弃也。楚凡挥弃物谓之拌。” 《广韵》平声桓韵, 普官切: “弃也, 俗作拚。”南通方 言保留古音古义。唐·温庭筠《春日偶作》: “夜闻猛 雨拌花尽, 害恋重衾觉梦多。”宋·黎靖德《朱子语 类》卷一百一十六: “两边擂起鼓了, 只得拌命进 前, 有死无二, 方有个生路, 更不容放慢。”明·凌蒙 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及至拌得到底, 问出根由。”清·况周颐《续眉庐丛话》: “譬如豪家子, 恋色拌一死。”
埲[p‘ʌŋ213] 尘土飞扬的样子。南通方言“灰埲埲”。《广韵》上声董韵,蒲蚝切: “塕埲, 尘起。”宋·司马光《类篇》卷三十九: “埲, 补孔切, 尘也, 又蒲蚝切。”宋·王禹偁《寄题陕府南溪兼简孙何兄弟》:“常风有盬南, 日夕尘塕埲。”清·章炳麟《新方言·释地》: “浙江谓尘垢狼藉为埲。”
渳[mi213] 小口饮。南通方言“格酒太辣叨, 只能渳渳这酒太辣了, 只能小口小口地喝。”《说文》: “渳, 饮也。从水, 弭声。”《广韵》上声纸韵, 绵婢切: “水貌。《说文》: ‘饮也’。”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卷十九: “渳, 亡俾切, 饮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四·长沙方言续考·渳》: “今长沙谓以口饮酒少许为渳, 音正如泯。”
沕[mɛ̃213]潜入水中称“沕”。《广韵》入声质韵, 美笔切。《集韵》入声质韵: “潜藏。”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袭九渊之神龙兮, 沕深潜 以自珍。”裴骃集解引徐庆曰: “沕, 潜藏也。”司马 贞索隐: “张晏曰: ‘沕, 音密, 又音勿也。’”在方言中, 许多地方造会意俗字“”, 本字或许就是 “沕”。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 “广西俗字甚多 ⋯⋯
, 音魅, 言没入在水下也。”
脗 [meŋ55] 本义为合拢嘴唇, 如“把嘴脗起来”, 后引申为合拢空隙, 如“脗缝合缝”。《广韵》上声轸韵, 弥邻切: “脗合。”《庄子·齐物论》: “为其脗合, 置其滑涽, 以隶相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脗, 司马云: 合也。向音唇, 云: 若两唇之相合也。”
扽[tɛ̃213] 南通方言“扽”有两义: 一是振物使其伸直或平整, 如“把衣服扽扽平”; 二是拉紧, 如“扽好了绳子拉紧了绳子”。《广韵》去声慁韵, 都困切:“撼扽。”《集韵》都困切: “引也。”魏·张揖《广雅·释诂一》: “扽, 引也。”王念孙疏证: “《玉篇》: ‘扽, 引也; 撼也。’古通作顿。”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三百三十九: “魏文帝《校猎赋》曰: ‘扽冲天之素旄兮。’”柳青《铜墙铁壁》第一章: “吴忠使劲扽着骡子的笼头。”
濎[teŋ42] 沉淀。南通方言里“濎”常常重叠使用, 如“把水濎濎再用让水沉淀一下再用。”《广韵》上声迥韵, 都挺切: “濎, 泞水貌。”南朝梁·萧子云《玄圃园讲赋》: “中有兰绪化池, 绿流濎泞。”唐·玄应《众经音义》: “濎泞, 泞水貌。”《大正新修大藏经52 册·史传部四》: “渌流濎泞激水推移。”
盪[t‘õ213] 用液体摇动使洗涤干净。南通方言“盪茶杯”, “用点儿水把碗再盪盪”。《说文》: “涤器也。”《广韵》上声荡韵, 徒郎切: “涤盪, 摇动貌。又吐浪切。”《集韵》去声宕韵, 大浪切: “动也。”汉·班固《汉书·元后传》: “且羌胡尚杀首子以盪肠正世,况于天子而近已出之女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以热汤数斗著瓮中, 涤盪疏洗之。”
[noʔ4] 两手搓揉。南通方言“
面粉”, 《集韵》入声屋韵, 女介切: “摍
不申。”金·韩道昭《五音篇海》昵角切: “手
也”。
䩍[liɤ35] 脸色苍白。在南通方言中只能重叠使用, 如“脸色白浮䩍䩍的”。《广韵》上声小韵, 力少切: “䩍䩍, 面白。”《集韵》上声筱韵, 朗鸟切:“䩍䩍, 面白也。”辽·行均《龙龛手鉴》:“䩍, 力小反, 䩍䩍, 面白也。”
㫰[lõ213] 在南通方言里有二义: 一是曝, 晒,如“把衣裳拿到太阳心里㫰㫰去”; 二是把东西放在通风或者阴凉的地方, 使其干燥, 如“把格些东西拿出去㫰㫰”。《集韵》去声宕韵, 郎宕切: “暴也。”宋·普济《五灯会元》: “今年雨水多, 各宜频晒㫰。”原注: “㫰, 暴也。”宋·陆游《春日》: “迟日园林尝煮酒, 和风庭院㫰新丝。”清·范寅《越谚》: “一日打渔, 三日㫰网。”
拶[tsã55] 逼, 挤, 压。南通方言“拶叨没魂挤得很”, “用手拶”。《广韵》入声末韵, 姊末切: “逼拶。”《集韵》: “逼也。”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 “子葛切, 逼拶也。”唐·韩愈《辛卯年雪》: “崩腾相排拶, 龙凤交横飞。”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 “这一个气运行, 磨来磨去, 磨得急了, 便拶许多渣滓。”宋·杨万里《明发西馆》“拶得一家无去处。”元·戴侗《六书故》: “拶, 子末切。递相排迫也。”
㜺[tsã55] 好, 优秀。南通方言“格个伢儿写的个字真㜺”, “他烧的菜没魂的㜺他烧的菜非常好”《说文》: “白好也。从女, 赞声。”段玉裁注: “色白之好也。《通俗文》: ‘服饰鲜盛, 谓之㜖㜺。’《声类》:‘㜺, 绮也。’皆引申之义也。则旰切”。南通方言中“㜺”用的是引申义。
噇[tsʌŋ55] 毫无节制地吃。南通方言使用“噇”含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如“她老能噇的她太能吃了”。《广韵》平声江韵, 宅江切: “噇, 吃貌。”宋·司马光《类篇》卷四: “噇, 传江切, 食无廉也。”唐·张《朝野佥载》卷五: “将一楪槌饼与之曰: ‘噇却! 作个饱死鬼去’。”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背后噇鱼肉,人前念佛陀。”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又噇了几杯烧酒, 噇的烂醉。”
煠[ts‘oʔ4]食物放入沸水中, 一沸而出称“煠”。如“煠肉”, “煠菜”。《广韵》入声洽韵, 士洽切: “汤煠。”唐·刘恂《岭表异下》: “(水母) 先煮椒桂或豆蔻, 生姜缕切而煠之。”明·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救荒木草一》: “山苋菜⋯⋯采苗叶煠熟, 换水浸去酸味, 淘净、酒盐调食。”
蹲[ts‘ɛ̃35] 虚坐, 两腿弯曲而臀部不着地。南通方言“把身子蹲下来。”《说文》: “蹲, 踞也。从足,尊声”。《广韵》平声魂韵, 徂尊切: “坐也。”《集韵》平声魂韵: “蹲, 《说文》: ‘踞也。’或作‘ ’。”《伍子胥变文》: “水畔
身, 即坐吃饭。”后又产生“
”的音借字“存”。唐代王梵志诗二百七十二首: “富儿少男女, 穷汉生一群。身上无衣著, 长头草里存。”“蹲”俗作“
”。辽·行均《龙龛手鉴·足部》: “
俗、蹲正, 音存, 踞坐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四回: “那昏君因足疼, 做一堆儿蹲着”。清·王筠《说文句读》: “玄应引《字林》: ‘踞谓垂足实坐也。蹲犹虚坐也。’”俐按, 对文则别, 散文则通。可见“蹲”在南通方言里保留了古音。
㩳[siʌŋ55] 用力推拉。此动作比较粗鲁, 说话人含有对行为人责怪的意思, 如“格个狠心的娘爷把个伢儿㩳来㩳去的这个狠心的爸妈把小孩推来推去的”。《广韵》上声肿韵, 息拱切: “执也。”《集韵》荀勇切:“执也, 推也。”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四回:“( 书童) 一头说, 一头帮着老管家, 将手劈胸㩳那婆子。”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你一推, 我一㩳, 㩳他出了大门。”清·胡思敏《国闻备乘》卷四: “非有援引之人亦易㩳身而进。”
跔[tɕø42] 本义为手足关节不能屈伸, 后引申为物屈不能伸展。南通方言“脚跔筋”、“菜一晒就跔叨”。《说文》: “跔, 天寒足跔也。从足, 句声。”《广韵》平声虞韵, 举朱切: “手足寒也。”《集韵》平声尤韵, 渠尤切: “ , 足不伸也。”《逸周书·太子晋》:“王子曰: ‘太师何举足骤? ’师旷曰: ‘天寒足跔, 是以数也。’”元·柯丹邱《荆钗记》: “长, 不料料窕窕, 短, 不跔跔促促。”清·范寅《越谚》卷上: “夏清客, 冬
偻。”自注: “
偻者, 屈而不伸之状, 寒而无衣所致。”《汉语大字典》: “
, 同跔。蜷曲不伸。”
搛[tɕĩ21] 夹取。南通方言“搛菜夹菜”。《集韵》平声添韵, 坚嫌切: “搛, 夹持也。”金·韩道昭《五音集韵》卷六: “搛, 夹持也。”清·冠史者《春柳莺》:“内有一老者, 叫人斟了一碗酒, 搛了两块肉, 递与石生。”清·曹雪芹《红楼梦》: “我搛了喂你。”
奘[tɕyõ55] 本义为粗, 如“格根木头老奘的这根木头很粗”、“他的脚膀子满奘的他的腿比较粗”, 后引申为有势力、有后台, 如“她家娘家脚膀子没魂的奘她娘家很有后台”。《说文》: “奘, 驵大也。从大, 从壮, 壮亦声。”《广韵》上声荡韵, 徂朗切: “奘, 大也。”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卷二十一: “奘, 昨朗切, 大也, 盛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十九: “奘, 徂朗反, 秦晋谢大为奘。”辽·行均《龙龛手鉴》卷二: “祖朗祖浪二反, 大也, 壮也, 多力也, 健也, 疾也。”明·吴承恩《西游记》九十五回: “( 大圣) 见那短棒儿一头奘, 一头细, 却似舂碓臼的杵头模样。”《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 “奘, 驵也, 注今江东呼大为驵。”
揵[tɕ‘i35] 举起, 扬起。南通方言“把手揵起来。”《广韵》平声仙韵, 渠焉切: “举也。”梁·萧统《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揵鳍掉尾, 振鳞奋翼。”李善注引郭璞曰: “揵, 举也。”
噍蛆[tɕ‘iɑʔ5 tɕ‘y213] 在南通方言里有二义:一是信口胡说, 搬弄是非, 如“她又赖他门口噍蛆她又在他面前搬弄是非”; 二是无谓地争辩, 如“他恁两个人又赖下噍蛆他们两人又在争辩”。“噍”同“嚼”。《说文·口部》:“噍, 啮也。从口, 焦生。嚼, 噍或从爵。”《广韵》去声笑韵, 才笑切: “嚼也。”故近代汉语中, “噍蛆”常作“嚼蛆”。元·王实甫《西厢记》: “那吃敲才怕不口里嚼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紫鹃笑道: ‘倒不是白嚼蛆, 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
该[ka21] 欠。南通方言“该钱”即欠钱。元·关汉卿《窦娥冤》楔子: “这里一个窦秀才, 从去年问我借了二十两银子, 如今本利该银四十两。”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 “他该我几两银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回: “人家该们的,们该人家的⋯⋯算一算, 看看还有几个钱没有? ”
囥[k‘õ42] 藏。南通方言“囥东西藏东西”、“囥起来藏起来”。《集韵》去声宕韵, 口浪切: “藏也。”金·韩道昭《五音集韵》: “藏也。”《大正新修大藏经80册》: “且不用藏囥。且不用安排。”《中国歌谣资料·沪谚外编·山歌》: “小姑嫌少心不愿, 爷娘面前说长短, 说的嫂嫂私底囥一碗, 厨里不见一只红花碗。”
晏[ŋɑ̃42] 晚, 迟。南通方言“天晏叨天晚了”、“你晏叨你迟了”。《说文》: “晏, 天清也。从日, 安声。”《广韵》去声谏韵, 乌涧切: “柔也, 天清也, 又晚也。”《吕氏春秋·慎小》: “二子待君, 日晏, 公不来至。”高诱注: “暮也。”《东方朔传》: “大官丞日晏不来。”颜师古注: “晚也。”
齾[ŋɑʔ4] 在南通方言里有二义: 一是缺齿, 也是“齾”的本义, 如“她又齾叨啦她又掉牙齿了”; 二是缺损, 如“格只碗齾叨”。《广韵》入声鎋韵, 五鎋切: “器缺也。”《全唐诗》卷六百一十: “三寻齾石齿, 数里穿山腹。”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五十五: “恰似天地有阙齾处, 得圣贤出来补得教周全。”《明史》卷八十六: “北经苏州城东鲇鱼口, 水由齾塘入之。”
挜[ŋuõ213] 强行把东西给予或卖于别人。如“硬痴挜”、“挜饭”、“格个细贩子, 我不要葛个东西, 他硬要挜喊我这个小贩子, 我根本不要那东西, 他强行卖给我”。明·梅膺祚《字汇·手部》依架切: “强与人物也。”宋元明清时文献中常出现此字。如宋·朱熹《奏盐酒课及差役利害状》: “拍户抱额则庶几矣, 然或额重而抱纳不前, 或藉此而挜托骚扰。”明·冯梦龙《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 “东也挜至, 西也送至,又落得几时脾胃。”明·抱瓮老人《今古奇观》六十二回: “苦苦里挜他吃酒。”《清史稿》卷三十七: “官即从而制之, 所举以为民有罪者三: 曰抗粮, 曰包完, 曰挜交丑米。”
㩝[xɤ213] 比较数目或容量多少。南通方言“你用碗㩝㩝缸里还有多点儿油”。《集韵》平声豪韵,乎刀切: “较多少。”清·范寅《越谚》卷下: “㩝,(音毫) 。较准秤斗, 量定多少, 㩝饮喫。”
本文点出了甄别方言正字的一般标准,即古今语音对应规律、词义的相关性与文献资料印这三条标准。本文也根据这三条标准,做出了比较细致的示范。可以说是搞正字研究的一个非常好的样板。
[siʌŋ55]这个音不晓得怎么来的?南通话音系没有这个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