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海晚报2019年12月7日第A03版
大型原创现代通剧《瓦匠女人》登上百年更俗舞台
用南通方言讲述铁军故事
南通建筑铁军名扬四海,男人们在外打拼,女人们留守在家,她们含辛茹苦,自强不息,是南通精神的另一面诠释。这两天大型原创现代通剧《瓦匠女人》登上百年更俗舞台,大俗大雅的南通方言让现场观众无比亲切,而感人的剧情和精彩的对白赢得市民的阵阵掌声——
方言五幕原创现代通剧《瓦匠女人》在更俗剧院上演。 记者徐培钦
军功章的另一半,属于铁军背后的南通女性
鲁班奖是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也是每个建企的梦之神。因为它不仅代表了无上的荣誉,也是实力的证明,是企业呈现给业界一张最好用的名片。
去年6月,中国建筑业协会公布了该年度“鲁班奖”名单,并将入选工程及其承建单位和参建单位向社会公示,南通建筑企业获得的“鲁班奖”数量突破一百,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一个个“小金人”的背后,是遍布全国的南通铁军远离家乡流下的血与汗。当然,也包括了铁军背后的女人,她们的付出同样不能忽视。
2017年,通州歌舞团(通剧团)创排了现代通剧《瓦匠女人》,这台通剧讲述了包工头倪瓦侯带领工程队打工,赚到的80万元工钱和王老板又合作新工程,谁知投资失败,年底连工钱都要不回。于是倪瓦侯被工人们讨债,有家难回。倪瓦侯的妻子何冬梅忍受委屈,承包菜棚替丈夫还债。面对债主的辱骂、经纪人的骚扰、婆婆的监视抱怨,何冬梅忍辱负重,自强不息,最终创出一条自立自强的大路的故事。
当年,《瓦匠女人》一亮相,演员们生动诠释角色,演绎剧情,受到了市民广泛好评。不久前,《瓦匠女人》在通州区文博中心剧场连演数场,不少看过的观众“二刷”或“三刷”,但仍然时而笑声一片,时而抹泪饮泣。
12月5日、6日,《瓦匠女人》登上更俗剧院舞台,让南通市民也现场感受了这个温暖又励志的故事。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纷纷起立,为演员的精彩表演献出掌声。观众陈先生表示,南通建筑铁军背后每个家庭都有一份酸甜苦辣,南通女性勤劳、坚韧、忠贞、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也确实值得歌颂。
通剧的兴起,靠的是有地方文化传承自觉的人
自2017年起,《瓦匠女人》先后入选了江苏省地方戏曲院团现代戏的展演、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和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作品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荣誉的背后,是该剧创排团队通州歌舞团(通剧团)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
《瓦匠女人》的编剧是通州本土知名作家黎化。他回忆说,通州通剧团成立于2008年,与通州歌舞团合署办公,当时只有六七个专职演员。黎化和作曲家钱荣泉及相关领导等多次共同研讨商量,创作、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通剧小戏、表演唱,组合成一台精彩的《歌舞江海千古风》文艺节目,连演十多场,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初步的成功,也激发了这群文化人的信心,为通剧创作大戏的念头应运而生。于是,一部全新的通剧《范老爷判婚》在他们的努力之下诞生了。这部剧根据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改编而来,虽是古装剧,却渗透现代元素,且幽默诙谐。在南通更俗剧场演出,掌声、喝彩声频频响起;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上演,吸引了一大批骨灰级戏迷。
《瓦匠女人》是继《范老爷判婚》后的又一部大戏。黎化说,通剧是南通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剧种童子戏根桩上冒出的一根新芽。童子戏起源于唐朝,由古老的传统祭祀舞蹈演变而来,但是,这样的地方剧种,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加以创新改良,它的观众会越来越少。“因此,我们要扎根江海大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通剧这个江海文化坐标越来越靓!”
艺术来源于生活,希望挖掘更多南通故事
《瓦匠女人》为何把“车站送别”创作为序幕?黎化介绍说,有一年正月十六,他要外出办事就去了车站,正好看到了大批瓦工要出城打工,整个汽车站里里外外都挤满了前来送行的家属,大部分都是青年妇女,有的人是刚刚结婚,那种依依不舍、脉脉含情,眼中含着热泪难舍难分的画面和情感。“这在我的内心引起了相当大的触动。当时我就想以这样一群女人为主体来创作一部剧,并且就要以这个画面为开头来开始整个故事。”黎化说。
《瓦匠女人》的成功,让黎化更加坚定地从熟悉的生活中挖掘素材。
近年来,通州歌舞团(通剧团)相继推出了《儿行千里》《乡村小路》等10多个通剧小戏,这些故事大多也是老百姓的身边事。
世界家纺看中国,中国家纺在南通,南通是我国近代纺织业的发祥地,素有“纺织之乡”的美誉。尤其在家纺行业,南通已经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家用纺织品生产基地和贸易市场,同时,南通的家纺商人也已经遍布世界,他们在异国他乡打拼,展示中国人勤劳和智慧。
据黎化透露,第三部原创通剧大戏《闯非洲》也已完成剧本创作,故事将围绕在南非洲闯荡的南通家纺商人展开,展现出通商“强毅力行,通达天下”的良好品质。
本报记者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