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国际音标

0
1933

文/高志晏

2018-09-17

简介

国际音标是一套描写人类语音的字母。有两类,一类是描写一般人类语音的,比如 f,就是表述唇齿音,发音方式是上齿碰触下唇,气流换换流出。还有一类是描述有发音障碍的人类语音,比如 f͆ , 表示下齿碰触上唇。

我们学英语的时候,会学到“国际音标”,但我们要注意,早年间一些英语课本的所谓“国际音标”,是专为英语设计的DJ或K.K.音标,其功能大概相当于汉语的拼音字母,与国际音标有区别。最近几年的英语课本开始广泛使用国际音标,应该说有益的。

国际音标是用来记音的,和语义没有任何关系。普通话的“高”和“皋”都记作/kaʊ˥/,k 表示辅音,aʊ 是元音,˥ 表示调值是高平调。国际音标可以用来记录世界上任何语言,其基本原理就在于,现行的国际音标是根据发声学原理设计的,人的发声器官都是一样,能发出来的音是有限的,我们为这些有限的音都设计一个符号,这样无论碰到什么样的音,都可以描写出来。

国际音标有所谓的“宽式”和“严式”两种。宽式音标,记的是音位。严式记得比较细。比方说 s ,有的人发/s/的时候,舌尖是在上齿背,有的人的舌尖是在上齿龈,有的人的舌尖是在下齿背;这三种发音都可以用 /s/ 来记,这种记录方法就是宽式的。若用严式来记,这三个s分别是 [s̪], [s],[ s̪ʲ ]。如果一个语言不区分这三种s,那么我们就用 /s/来记,如果一个语言区分这三种s,那我们就要记得细一些。

音标记音的本质

传统的搞音标记音(比方说方言领域的田野调查),就是请几个发音人过来,让他们读一些字词,然后研究人员把他们的发音用国际音标记下来。换言之,音标记音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听感 (perception)”问题。别人说出来的一个“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到底还是不是那个“音”?这是要打问号的。我们的“听感”受限于我们自己的“母语”。“听感”研究领域有很多理论,都在说明一个事实,“听感”是靠不住的。

传统的音标记音,是不用仪器观察发音人的口腔和喉部的。完全是凭借记音人的“听感”来记音。这就会有如下几个问题:

1. 记音的主观性。音标记音反映的是记录人自己对语音的“感觉”。这个“感觉”因人而异。比方说,日本人分不清 r 和 l,那么碰到 r 或 l 这种音的时候,就记不准。有些人分不清 n 和 l,也会有同样的问题。很多中国学英语的,根本分不清/æ,ɛ,e/的区别。要能记录这个几个音,首先要能再分得清,如果分不清,那就记不准。再比方说,俄语有 lb 这样的起始复辅音(Onset Cluster),实验证明,大多数美国人会把 lb 听成 ləb。别人明明发的是 /lb/, 但是美国人偏偏会误听成 /ləb/。这个多出的元音 /ə/, 被学术界戏称为幽灵元音(参阅”ghost vowel”相关文献)。所以,在方言领域搞田野调查,个别记音人的音标记音是不够的。我们同时还要录音,这样可以结合频谱图信息来记音,最好还要有相关的仪器,来观察发音人口、鼻、喉。这样,我们才能相对记得准一点。

2. 音标的模糊性。同样一个音标,比如 /a/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是不同的。/gan/ 和 /man/,前一个a的舌位靠后一点,后一个a的舌位靠前一点。另外,元音的舌位高低受基频影响,声调高的元音一般舌位高一点,声调低的元音舌位低一点。这种细微变化,有时我们听不出来,即便听出来了,也无法用音标去记。诚然,国际音标有一些标记是可以用来记录舌位信息的,a̟ (a 下面多一个+)表示舌位靠前的 a ,但是也就只能这样了,如果我们要问,到底有多么靠前,这就无法用国际音标说明了。

3. 横向可比性问题。我们的认知有一个规律,叫 speaker normalization (发音人标准化)。我们大概都有体会,如果一个人说话有口音,我们一开始可能听不太懂,但是多听一会儿,就渐渐懂了。这种现象就叫 speaker normalization。我们在记音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发音人连续读好多字词,我们慢慢地(潜意识)地就开始总结这个人的元音空间 (Vowel space)。然后,我们记出来的音就是根据这个人的元音空间来的。换一个发音人,我们又会根据这个发音人来总结,然后记出来的就是这个人的情况。这就出现一个可比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发音人甲的 /a/ 可能跟发音人 乙的 /a/ 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比方说两种方言里面都有 a 这个发音,但是我们细听,这两个 /a/ 完全不是一回事。

国际音标的应用领域

国际音标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有用与否,在于如何使用。

首先,我们要明确,国际音标所记的音,是记音人对语音的“听感” (perception),而不是发音人的发音(production)。同样一个音,有的人可能会记成 /a/,有的人可能会记成 /ɑ/ 。故而,我们可以在“听感”领域使用国际音标,若是要从发音角度看问题,则需要从发音机制 (articulatory mechanism),声学指标(acoustical measurement)等方面来说明问题,不可单纯依赖国际音标。明确了这个前提,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领域并不使用国际音标。

1. 语言矫正,或言语治疗(speech pathology)。这个领域大量使用国际音标了描述各种不同的发音。

2. 方言语音调查,濒危语言调查。记录一个语言的音系,从传统的人类学角度出发,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还是用国际音标来记“音位”。我在上文中中已经说明了这种方法的缺点。这种传统的记录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3. 语音识别 (speech recognition) 。语音识别采用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的一些模型(如,Hidden Markov Model),将声学信息与“音位”相联系。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需要人工标记一些音素,即告诉电脑那一段语音是哪一个音素 (也就是监督式学习模型)。这个时候就要借助国际音标。这个人工标记的材料,就叫训练材料 (training data)。由于国际音标符号不太好处理,所以计算机领域一般不直接使用国际音标,而使用一种对国际音标的转写系统,即SAMPA (X-SAMPA) 或 Arpabet。

4. 语言教学,语言学教学。语言教学领域往往会教一些国际音标,这样学生在自学的时候可以有所依循。语言学教学领域会系统地教授国际音标,主要是因为辅音、元音、音节这样的概念必须通过国际音标来把握。

谈谈国际音标(IPA)
订阅
通知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