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作霖与南通贫儿院——易微微

0
777

易作霖与南通贫儿院

易微微
《江海春秋》2019年第2期

易作霖先生像

易作霖(1897—1945),号剑楼,南通人,近代语言学家、教育家和慈善家。通州师范学校第十一届毕业生。历任通州师范附属小学教师、通州师范学校校董、南通县教育会会长、盐城中学校长、中央大学区行政学院常任视学、第四中山大学副教授、民国江苏省教育厅督学、江苏省政府秘书、江苏省民政厅摄政厅长、崇敬中学董事长等职。一生致力于语言学、教育学,成就非凡,蜚声海内外。1920年,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任编辑。1921年3月,与黎锦晖、陆衣言、沈问梅等人同时受聘于上海国语专修学校任教授。1923年,由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指定,与全国知名学者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等11人组成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此后,逐渐淡出学术界,专注于国民教育与慈善事业。

1929年12,身为江苏省教育厅督学的易作霖,在巡视督学路过上海,与黄炎培谈及“将在本乡创一慈善教育机关,专收孤贫儿童予以教养”,并对以往“教养兼施”的效能问题探讨不足。对此黄炎培与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一致看法。易作霖认为,慈善学校往往“重养轻教”或“教养兼施”,这样学校的孩子即使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由于出身卑微,经常得益于别人的施舍,以致于无法克服他们的自卑心理,造成进入社会后长期不自信,不能发挥出自身的潜质,少有成才者贡献于社会。易作霖想通过心德之教育及职业技能的培训,让这些从小处在社会底层、心里有阴影的孩子,能通过改变自身心态与能力,以达到能接受并融入社会,成为一个身心健全并能平和接纳社会的公民。基于这次交谈,黄炎培专门撰文《商榷》并刊载于《教育与职业》1930年第二期。

与黄炎培探讨了慈善教育如何办、怎么办后,易作霖回到南通,相邀志趣相同人士筹办慈善教育。1930年10月,易作霖与徐赓起、严逸男、徐瀚如、管劲丞、宋子敬、姚味香、吴绩咸、吴蓂阶、成纯一、刘秉衡、顾怡生、吴浦云、罗玉衡、高观四、薛敏农、李艺晨、曹书田、刘式如共同发起筹建南通贫儿院,并举行发起人大会,易作霖等9人为董事。经过1930年11月、1932年2月、1932年6月3次董事会商,推定徐瀚如为院长,勘定寺街内官地街东的废祀古郡庙为院址,聘周子怙为教导主任兼工程监督。1932年10月20日,南通贫儿院正式开办。学校虽规模不大,共计15间平房,外加厨房、厕所各1间,但用于教学还是基本够了。为了节省开支,院长、主任各1人并都有兼职,另配教员、技师各1人。为扩大儿童眼界与知识面,院内设有图书室,配备各种儿童图书40余种。1933年11月,院董易作霖在上海各书局募集大批图书寄赠贫儿院,其中中华书局图书20余种45册、商务印书馆图书13种29册、世界书局图书4函及读本5册、学友美术社动物挂图数十幅、新亚书店彩印挂图3套。

南通贫儿院原定招生名额为30名 ,分甲、乙两组教授。后为节省费用,1933年扩招20个名额,50人分3组讲授。1934年,又增加10个名额,全院儿童共计60人。据《私立南通贫儿院三年院务报告》记载,60名学生中有男生52人,女生8人,最小的12岁,最大的16岁。分甲乙丙丁4组,釆用复式教学。在教法上,丙丁两组采用设计教学法,甲乙两组采用自学辅导法。教学分前后两期,前期两年施行普通教育,教授识字、计算及日常生活之常识。后期4年职教育,半工半读,以适应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分科训练,并依学生智力年龄及职业性质酌量伸缩年限。贫儿院开设的课程,依据地情进行了改造与发展,有公民、训育、国语、常识、社会、算术笔算、珠算)、簿记、书信、音乐、体育、工作(印刷、缝纫)等学科。

南通贫儿院的招生对象为因父母贫穷无力受教育的、父母死亡或离散致无力求学的12周岁至16周岁长期失学儿童(超过义务教育年龄)。入院学生的“一切学习费用概由本院供给,遇必要时并得就工作盈余项下酌给衣履。如成绩特优品行端正者并代为介绍职业”。

学校刚开办时仅有1部印刷机,为各校印订作业簿册,随着学生技艺的不断提高,所出印刷的作业簿册日益精良,销量逐渐增大。每学期开始,近的有城区的学校,远的有如皋境内学校、南通县(现通州区)境内金沙、石港、骑岸等学校,纷纷到贫儿院印订。从1934年3月起,添设裁缝部,并聘女技师。讲授裁剪、缝纫、刺绣等科。1934-1936年所制普通衣裤18套、西装衣裤24套、枕头(带刺绣)34件、帐围2件、布鞋10双、钱袋6件、汗衫16件。既让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为贫儿院加了收入。此外,为成学节约的习惯,贫儿院于1935年1月设立了儿童储蓄部,“试行半年以来,各生对于演习簿记日渐娴熟,且节省之零星费用数亦可观。”为落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立缝纫营业室,以供儿童实习之需,让他们熟悉商业交易流程,学习经商本领,以便到社会中可发挥技。

贫儿院学都贫困家庭,除在课程及教学上注重培养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上也予以充分关心和支持,通过救济院为儿童解决部分粮食、自制衣服等,甚至贫儿院教职工还集资为学生家长提供免息借贷,以解决贫苦学生家长的困境。

正当南通贫儿院开始走上正轨,毕业的学生得到社会认可,学生的勤工俭学也使得贫儿院有能力扩大招生时,抗日战争爆发了。1938年3月17日南通沦陷,贫儿院停办,人员撤离。易作霖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坚持敌后救亡教育,1945年3月,因积劳成疾趋势。他所关心的贫儿院直至南通解放都没有恢复。

南通贫儿院是易作霖与一群志同道合的社会文化精英,对如何提升国民慈善教育理念与效能,救助社会底层儿童使其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作为的、身心健全的公民的一次成功范例,其所实践的慈善教育理念不仅适用于当时社会,且对当今的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作者单位:南通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订阅
通知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