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方言[xe35]的本字辨析

钱添艳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8)
节选自:钱添艳 (2019). 南通方言中的“猴”和“X 猴” 及其语法化. 北部湾大学学报 (34). 79-85

江苏南通方言中有一个常见的读音[xe35],《汉语方言大词典》[1]将其界定为“侯”字,解释为“男孩”和“儿子”。而当其读为轻声[xe]时,又可以用在人名后,表示对此人亲近的称呼。研究者一般认为,这两个词都应用“侯”字来表示,很少有人去考证其本字的正误。对此,本文拟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这两个词的方言本字到底是什么.二是这两个词之间是否有联系,如果有联系,又是如何体现的。

“侯”在南通方言中也可以作姓氏,此时读音也为[xe35]。从语音角度来看,“侯”可以作为此方言词的本字。但是,方言本字的确定不能只依赖于读音,还要从历时层面考虑语义的源流变化。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地区的语言接触促进了方言词的形成,因此,在对方言词进行考证时,还应从共时层面找到相关例证。

(一)本字辨析

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侯”的意义十分丰富,且出现在不同的方言中:①〈动〉延搁;耽搁。闽语。②〈动〉估量.算准。吴语。③〈动〉望.想。西南官话。④〈动〉用笊篱捞东西。闽语。⑤〈动〉掌心向上作携物的动作。闽语。⑥〈动〉吼。西南官话。⑦〈形〉傲慢,狂妄。西南官话。⑧〈形〉形容有钱有势.富裕。西南官话。⑨〈形〉形容本事高,能耐强。西南官话。⑩〈形〉小。晋语。⑪〈形〉丑陋。粵语。⑫〈名〉男孩。江淮官话。⑬<名>儿子。江淮官话。⑭〈副〉很。吴语。⑮〈代〉为什么。吴语。

当“侯”作名词表示“男孩”和“儿子”义时,《汉语方言大词典》以南通方言为典型示例,这也是很多研究者将“侯”作为[xe35]的字形载体的原因。但这仅从语音层面证明了“侯”与南通方言[xe35]的联系,并未说明两者在语义上的关联。向熹[2]指出‘方言是移植在地图上的语言的历史,实际上任何一种方言的差别都不会没有历史的意义……汉语历史上有过的许多语言事实在现代汉语方言里大都可以得到印证。”反之,现代汉语方言中许多的语言事实也应在汉语历史上留下痕迹。为此,应从古代汉语中对“侯”作进一步辨析。

“侯”的本义是“箭靶”,《诗•齐风•猗嗟》:“终日射侯,不出正兮。”朱熹注曰:侯,张布而射之者也。”从射箭人的身份引申出了爵位义,表示“五等爵的第二等”,随着“侯”身份地位的起伏变化“侯”既可表示“君主”,也可表示“士大夫”,这也是“侯”的常用义。除了作名词外,“侯”在古代汉语中也可以作代词,相当于“何”,此义在现代汉语吴方言中保留了下来,前文《汉语大词典》中“侯”的第15个义项就有所体现。从“侯”的词义看,“侯”表名词时与“男孩’“儿子”没有太大关联,若是进行义素分析,其“士大夫”义只有义素[+男性]与之勉强相似。因此,从语义源流上看“侯”并不适合作为南通方言[xe35]的本字,那么就需要寻找新的字形载体。

通过考察发现,“猴”在语音、语义等方面都更贴近方言词[xe35]。

首先在南通方言中,“猴”也读为[xe35],与本文所研究的方言词语音相一致。其次在语义上,“猴”在共时层面和历时层面上都可以找到与“男孩’“儿子”义相关联之处。《上海方言词典》[3]有记载,旧时人们用“猴子”对人称自己的儿子。《汉语方言大词典》也明确指出,在吴语区如江苏海门、上海崇明等地用“猴子”来指称“男孩”。“猴”单用时也可以表示“男孩”和“儿子”,相关用例可见于中原官话地区如山西临汾方言中。

在古代汉语中,“猴”的本义和常用义均是“猴子”《说文解字》释“猴,夒也。从犬,矦声。”根据猴子机灵、调皮的特点可以转指具有相同特点的人,常在口语中用作“猴儿”“猴子”。如:

  1. 那郓哥得了这话,谢了阿叔指教。这小猴子提了篮儿,一直望紫石街走来,迳奔人茶坊里去。(《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2. 四儿拍手大笑道“他是女儿家,喜欢他小官,要你老人家做什么?”程老儿道“你若依着我,我明日与你一件衣服穿.若不依我,我去对他家家主说了,还要拿你这小猴子去摆布哩”(《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
  3. 霞芬瞪了松儿一眼,一面引着顾金两人向屋里走,一面说道“顾大人别信这小猴儿的扯谎,我们爷今天老早出场,一出场就睡,直睡到这会儿还没醒。(《孽海花》卷三)
  4. 贾母亦笑道“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了,怎么说不过这猴儿?你婆婆也不敢强嘴,你就和我厮啊厮的。”(《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例(1)至例(3)中的“郓哥’“四儿”和“松儿”均是少年人,用“猴”来指称他们,是因为猴子具有机灵的特点,这正与少年的性格特点相似。并且这些少年的地位普遍低下,语义甚至在感情色彩上略带贬义。但例(4)中的“猴”指代的是“凤姐”,一个性格泼辣的女性,且凤姐与贾母之间是亲属关系,此例中的“猴儿”则带有一种亲近的感情色彩。因此,“猴”在古代汉语中可以指称没有血缘关系的地位低下的“小男孩”,也可以指称关系亲近的性格肖男性的女子。后者的用例不多见,前者则是“猴”的常用义。

例(4)的出现,说明了“猴”的语义得到了扩大,其限定义素[+地位低下][+年幼][+无亲属关系][+男性]均消失不见。当然,鉴于这种用法并不多见,其实“猴”语义的扩大并没有达到这种程度,但这提供了一个趋向,即“猴”的语义开始泛化。南通方言继承发展了“猴”在口语中的义项,从特指没有血缘关系的地位低下的“男孩”变为指称一般的“男孩”,即发生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演变。这种贬义义素的衰退也得益于大众对猴子的好印象:由于猴子在人们心目中是个可爱的形象,因此用“猴”转指男孩时,此类男孩的形象也变得比较受欢迎。与此同时,根据语主身份的变化“男孩”也被赋予了新的角色意义,比如称呼“我家/自家/他家/某人家”的男孩,其实指的就是他们家的儿子,由于这种说法在南通方言中很常见,久而久之‘猴”就引申出了“儿子”义。其原有语义缩小,增加了[+对父母而言]的限定义素。

总体说来,“猴”和“侯”在南通方言中读音相同,但从语义源流看,“侯”在古汉语中的语义与“男孩”并无太大关联,而“猴”在古汉语中有用来指代“男孩”的用例,相比而言,后者才是南通方言[xe35]的来源,更适合作为其字形载体。

参考文献:
[1] 许保华,宫田一郎.汉语大词典[Z].北京: 中华书局,1999.
[2] 向熹.简明汉语史( 上) [Z].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 李荣.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Z].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 zgao

订阅
通知

2 评论
最新
最早 评价最高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
xixi
4 年 以前

落实到文字上,人们还是愿意使用“侯”啊,考证可能没有错,但是还得看人们的文化心理的作用。

shishi
3 年 以前
回复  xixi

方言本字的考证,不是评选“中国好声音”,跟大众的喜好无关。

2
0
您同意文中的观点吗?欢迎留言!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