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如君以“图说”的方式“演绎”异彩纷呈的南通方言歇后语,画得有味、画得到位、画得精彩,我以为他于绘画艺术表现别具一番“原创力”。
我对歇后语很少思考,但回味起来总觉得它不外乎是一种“语言游戏”,骨子里充满着一种“理智的机巧”和“解构的幽默”。日常语言或逻辑语言中常规的语义表达,在歇后语中大多以“谐音巧合”和“观念联想”为中介而转换意义,让你获得“别解的自由”和“隐喻的彰明”,叫你捧腹大笑,回味无穷。歇后语是“笑的艺术”、“言尽意余”的艺术,其“内在机制”可谓哲人所常言的冲破“语言囚牢”和突破“概念硬壳”,“转换生成语义”、“越出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最终归趣落在人的“艺术化生存之乐”。歇后语不离语言,但又是利用语言的“隐喻”的本质超越语言;不离理性和理智,但又超越理性和理智,同时又不是“非理性”和“非逻辑”的荒诞,而是超越“非理性”和“非逻辑”的“言语艺术”。歇后语以活生生的“言说”为存在方式,展现富于生活情趣和情境的“趣味世界”。具体而生动的“在场”的言说者的语气语调、声腔表情、姿态动作,以及言说者和接受者及其所处的“此情此景此时此地此境”等“共在元素”,都是歇后语不可缺少的“构件”,都与歇后语的语言及其“接受效应”相粘着。由此说,歇后语并不是单纯或封闭的“语言现象”,而是生动活泼的现实的和可以想象的可视、可感,具体、生动的“生活的形象世界”。
周俭如以生动的“图说”形象,图文并茂,言象交融,画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南通家乡的“方言歇后语图说”,让人有耳日一新和身临其境之感,也让人想象和体验到他那沉潜于南通方言歇后语的独特的精彩世界中,与之“共在而共乐”的创作样态,分享他的快乐,他的乡情和乡恋。
南通方言歇后语可谓南通的历史、文化、民俗和南通人世代生活的一个侧影,她植根在南通人的生活世界中,植根在堪称“神奇小语岛”的“南通话”的“特殊语境”中、世世代代勤劳智慧的南通人的活生生的交往的话语活动之中。或许说由于天文地理、人文境遇、话语方式的种种“特殊”,南通方言歇后语较之许许多多地方歇后语也就尤其富有个性特色和另类风貌。周俭如的“南通方言歇后语图说”也因此具有特别的艺术价值和多方面的意义。
歇后语作为“笑话”,总是以对日常常规话语的“变形”、“倒错”、“离合”、“曲解”等方式而让人获得快乐的接受效果。俭如君的“图说”除了发挥绘画的固有优势,灵活运用绘画中的线条、黑白、虚实、变形、夸张、反常、倒置,以及装饰、抽象、重复、杂糅等写意手法,还着意采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笨拙而质朴的画风”,既避免漫画式的图解,又浓缩诙谐幽默的绘画语言,因而在图像认知和审美玩味上给人以别开生面的“视觉思维”的快感。这是他的“图说”高于字典意义上的歇后语的价值所在。
南通方言歇后语富有语言形式、语义概念和生活观念等诸方面的“地方性”,这种“地方性”无疑表征着一种独特的“生活形式”。周俭如创作的“图说”投注了他自身深厚的“本乡本士”的“乡音本色”和浓厚积淀的“乡土情结”,挪用的是他长期潜入生活底层和多年积累得来的地方民俗民情方面的大量“乡土气息”的造型元素,如南通木版年画、纸牌、纸马、门笺、灶画、瓦当等上的图案图形,以及乡土市井内容的图景和人物形象等等。他以乡情入画,以画传乡情,“以土话(方言歇后语)入土画”,“以土画传土话(方言歇后语)“,画与话(方言歇后语)相互激活,而相得益彰,让人过目难忘,流连忘返。
歇后语毕竟是语言,“形象大于语言”,周俭如的画“立象尽意”,能让人“看到”大于歇后语以外的“话外之话”和“画外之画”,更“看到”南通的异彩纷呈的乡音乡情、乡土特色。
娄家骏 写于2005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