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南通话生态调查小组/南通方言网
1. 文献简述
南通话的现状和发展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从社会语言学和生态语言学方面进行调研的文献主要有肖健(2010)和薛亚丽(2012)。两篇文章均调查了南通话使用中的代系(即子辈,父辈,祖辈)区别,发现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或者基本不使用南通话,从而得出了南通话活力衰退、南通话发展前景堪忧的结论。两位作者采用的是对比百分比这样一种简单描述性的统计分析方法,反映了南通话使用频率在中老年中很高,在青少年中很低的客观现象。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更为细致的调查分析。我们从南通话的家庭使用和社会使用两方面来考察南通话的使用情况。在考察时,我们没有简单地询问参与者是否使用南通话,而是询问他们在各种情况下使用多少南通话。除了探讨南通话的使用情况,我们还从社会资源分配、子女方言教育以及地方文化留存等方面考察了参与者的方言态度。除了用百分比和平均值对比不同人群的方言使用和方言态度,我们还采用了方差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等统计学方法系统科学地考察了方言使用和方言态度与年龄、成长地、性别以及第一语言习得的关系。
2. 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主要是研究南通话的日常使用频率以及南通居民对方言使用的态度。
3.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均为网络答卷,用电脑或手机完成。其中,通过南通市语委发布专门面对南通市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生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76份;通过社区、网络平台、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发布面向说南通话人群的社会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0份。
4. 问卷设计
考虑到网络问卷调查的特点,本次调查以选择题为主,方便参加者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作答。
参与者的年龄是调查代系区别的关键。为准确地获得这个信息,我们没有简单要求参与者自己填写年龄信息。这主要是考虑到有些人会用周岁,有些人会用虚岁。一两岁的差别可能会影响统计分析的准确性。我们因此要求参与者填写出生年,然后我们在分析过程中用2015减去出生年,从而得出参与者的年龄。这样就省去了有些人用虚岁,有些人用周岁的麻烦。
随着城镇化进程在南通逐步加快,”新南通人”(父母不是南通人)在南通生活工作、成家生子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考虑到这一部分人员的特殊性,本次调查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来兼顾”新南通人”:
1)您是否在南通长大?
2)您的父亲是否在南通长大?
3)您的母亲是否在南通长大?
为了调查南通话的日常使用情况,本次调查分别询问了南通话在家庭中的使用和在单位/学校里的使用频率。为了调查社会大众对南通话的态度,本次调查主要从地域文化留存、方言教育以及政府、个人所起作用等角度进行考察(详见附录:南通话生态调查)。
由于社会大众对方言的态度往往不是极端的,我们的题目选项尽量避免使用是非式(如,问:孩子是否应该学南通话?选项:A是;B否),而是采用程度式(如,问:您是否同意孩子应该学习南通话?选项:很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很不同意),从而更好地反映参与者的方言态度。
我们在设计问卷时充分考虑到了保护参与者隐私的重要性,没有询问参与者的姓名、收入、或工作单位等可能暗示参与者真实身份的信息。为方便做个案调查,我们将参与者进行了编号,比如第一个参与者就是001号,第100个参与者就是100号。
5. 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IBM公司的 “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 软件 (简称:SPSS) 来分析数据。我们将首先用图表概括我们所得数据的大概趋势,然后用皮尔森卡方检验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检测数据趋势的必然性。我们采用这种方法是想在简单按样本人数占比的归类描述基础上,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更加科学地分析我们的调查数据,使得分析结果更加严谨、真实、可靠。
6. 调查结果
样本数
性别 | ||||||||||
人数 | 百分比 | 有效百分比 | 累积百分比 | |||||||
有效 | 男 | 423 | 46.7 | 46.7 | 46.7 | |||||
女 | 483 | 53.3 | 53.3 | 100.0 | ||||||
合计 | 906 | 100.0 | 100.0 | |||||||
代系 | ||||||||||
人数 | 百分比 | 有效百分比 | 累积百分比 | |||||||
有效 | 19岁以下 | 730 | 80.6 | 80.6 | 80.6 | |||||
20岁到39岁 | 94 | 10.4 | 10.4 | 90.9 | ||||||
40岁以上 | 82 | 9.1 | 9.1 | 100.0 | ||||||
合计 | 906 | 100.0 | 100.0 |
6.1 方言使用的代系区别
我们首先考察了南通话作为第一语言的习得情况。这里的第一语言是指小时候学习的第一种语言,而不是父辈或祖辈的语言。比如107号参与者,虽然她的父母都是高邮人,但是她从小先学的是南通话,所以107号参与者的第一语言就是南通话。
为了防止参与者错填,我们将问题设置为”您从小先学的是哪种话”, 选项为A南通话;B普通话;C其他方言。
为了考察代系区别,我们将参与者分成三类:
1)青少年:19岁以下;
2)中青年:20到39岁;
3)中老年:40岁以上。
柱状图一反应了第一语言的代系区别。图中,蓝色表示从小先学南通话的人数占比,绿色表示从小先学普通话的人数占比,棕色表示从小先学其他方言的人数占比。19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只有21.6%的人以南通话为第一语言,而中青年中,这个比例上升为67%,中老年中,这个比例高达78%。这个结果与已发表相关文献的调研结果是一致的,南通话作为第一语言的习得人数是在减少,青少年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以南通话为第一语言。相反的,以普通话为第一语言的人数是在不断增加。在我们调查到的青少年中,69.7%的人从小先学的是普通话。这一比例在中老年中只有14.6%。
我们在表一中列出了详细数据。通过卡方检验,我们发现第一语言有显著的代系区别,(χ2 (4)=158.643, p<.000)。
表一:第一语言的代系区别 | ||||||
代系 | 合计 | |||||
19岁以下 | 20岁到39岁 | 40岁以上 | ||||
您从小先学的是哪种话? | 南通话 | 计数 | 158 | 63 | 64 | 285 |
代系 中的 % | 21.6% | 67.0% | 78.0% | 31.5% | ||
普通话 | 计数 | 509 | 19 | 12 | 540 | |
代系 中的 % | 69.7% | 20.2% | 14.6% | 59.6% | ||
其他 | 计数 | 63 | 12 | 6 | 81 | |
代系 中的 % | 8.6% | 12.8% | 7.3% | 8.9% | ||
合计 | 计数 | 730 | 94 | 82 | 906 | |
代系 中的 %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我们的参与者有一部分是父母为外地人的”新南通人”。这一部分人如果不是从小就在南通生活的,往往没有学习南通话的语言环境,所以可能以普通话或父母的方言为第一语言。有一部分人的父母中有一方不是南通人,所以可能就以普通话为第一语言。当今的中小学生有很多是外来人口的子女,这一部分人以普通话为第一语言是完全正常的。然而,也不排除部分外来人口子女是在南通出生,从而从小学习南通话的情况。我们调查中的第107号参与者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为了更好地分析南通话的现状,我们将父母出生地作为变量,分析第一语言与父母出生地的关系。
柱状图二中,左上图反映了父母都是在南通长大的参与者信息,右下图反映了父母都不是在南通长大的参与者信息。右上和左下图反映了父母有一方不是在南通长大的参与者。左上图与柱状图一反映的情况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即便在父母都是南通人的情况下,大多数青少年仍然以普通话为第一语言。相反的,在父母不是南通人的中老年人中(右下图),有超过20%的人以南通话为第一语言。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为考察父母成长地与第一语言的关系,我们采用了多元逻辑回归模型,以说普通话为参照。这个模型主要考察哪些因素与说南通话显著相关(根据学界惯例,当显著水平小于0.05的时候,这个因素就与因变量显著相关,显著水平值用p表示)。我们用B表示相关的方向,正相关为正值,负相关为负值。这一分析的结果显示(表二):
参与分析的自变量有:
1)参与者自己的成长地是否是南通
2)参与者父亲的成长地是否是南通
3)参与者母亲的成长地是否是南通
4)参与者的性别
5)代系区别
表二a:父母成长地与第一语言 | ||||||
您从小先学的是哪种话?a | B | 标准误 | Wald | df | 显著水平 | |
南通话 | 截距 | -.224 | .459 | .237 | 1 | .626 |
自己成长于南通 | 1.280 | .418 | 9.389 | 1 | .002 | |
父亲成长于南通 | .554 | .301 | 3.374 | 1 | .066 | |
母亲成长于南通 | .990 | .287 | 11.868 | 1 | .001 | |
男 | -.205 | .176 | 1.355 | 1 | .244 | |
青少年 | -3.249 | .370 | 76.966 | 1 | .000 | |
中青年 | -.839 | .454 | 3.416 | 1 | .065 | |
其他 | 截距 | .345 | .560 | .380 | 1 | .538 |
自己成长于南通 | -1.073 | .335 | 10.247 | 1 | .001 | |
父亲成长于南通 | -1.248 | .423 | 8.720 | 1 | .003 | |
母亲成长于南通 | -.543 | .428 | 1.613 | 1 | .204 | |
男 | -.300 | .268 | 1.252 | 1 | .263 | |
青少年 | -.946 | .562 | 2.834 | 1 | .092 | |
中青年 | .320 | .682 | .220 | 1 | .639 | |
a. 参考类别是: 普通话。 |
首先,我们对比了以南通话为第一语言的人和以普通话为第一语言的人,我们发现:
1)自己成长于南通的人更可能以南通话为第一语言(B=1.280, p<.00)
2)父亲的成长地与一个人的第一语言是否是南通话关系不显著(B=.554, p=.066)
3)母亲成长于南通的人更可能以南通话为第一语言(B=.990,p<.00)
4)性别与一个人的第一语言是不是南通话关系不显著(B=-.205, p=.244)
5)青少年与中老年人相比,更可能以普通话为第一语言(B=-3.249, p<.000)
6)中青年与中老年的区别不显著(B=-.839,p=.065)
接着,我们对比了以其他方言为第一语言的人和以普通话为第一语言的人,我们发现:(注:这里的参照组是普通话,不以其他方言为第一语言即意味着以普通话为第一语言,比如 1 中,”不太可能以其他方言为第一语言”,即意味着可能以普通话为第一语言)
1)出生于南通的人不太可能以其他方言为第一语言(B=-1.073,p<.00)
2)父亲出生于南通的人不太可能以其他方言为第一语言(B=-1.248,p<.00)
3)母亲出生地,性别,代系区别与一个人是否以其他方言为第一语言关系不显著。
综上所述,一个人是否以南通话为第一语言与一个人的年龄(代系)相关,与母亲的成长地相关,与自己的成长地相关。老一辈普遍以南通话为第一语言,青少年普遍以普通话为第一语言。我们发现,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在南通长大的人更有可能以南通话为第一语言。这是非常正常的,第一语言的习得是在婴幼儿时期,一个成年后才到南通的人在外地度过他的婴幼儿时期,我们不可能希望外地人在他的家乡学习南通话。我们也发现,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母亲成长于南通的人比之母亲不是成长于南通的人更有可能以南通话为第一语言。一个人的第一语言是不是南通话与父亲是不是南通人没有太大相关性。这一现象也是很正常的,母亲往往承担着照顾儿童的责任,儿童由于每天有大量时间与母亲接触,从而以母亲的语言为第一语言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这进一步说明了妇女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肖健. 南通话活力状况调查[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薛亚丽. 南通方言的语言生态调查[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