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石港–沙雨苍

0
1592

古镇石港

文/沙雨苍
《南通史话》第1辑(1983年12月)
政协南通县委文史工作组

石港这一地名,最早见于五代南唐初(937-942年)。旧通州志载:南唐李升在狼山之北设“静海都镇制置院”,统辖狼山、石港、余庆、蔡港、西寨五寨。石港之名,始见于此。在尚无通州建置以前,石港已是要塞之一了。

实际上,有关石港的掌故,时间更早。唐初贞观年间(627-648年),太宗李世民曾派尉迟宝林至石港建造了一座行宫,但后来并没有使用。至露宗咸通六年(865年),才将这座行宫改建为“广慧寺”。旧时,大雄宝殿前右侧壁上的碑文记载了这座建筑的兴建经过,“尉迟宝林监工”几个字赫然醒目。又,南门有一座“都土地祠”,它和行宫也有关联。由此可见,早在公元七世纪中,石港就是一处颇具吸引力的海边渔村了。

关于石港这一地名的由来,旧州志中无从查考。据民间传说,很早以前,人们在这儿开挖通海的河港,于沙泥中取出一块石褐,上有“凤凰所栖,乃是宝地。石港新开,幸福万代”的字句。于是,人们就将这块地方称做石港。民谚中“石港有石”指的就是这回事。同时“凤凰宝地”的名声,也从此传扬开去。李世民派人在石港建行宫,据说就是准备来看一看这块“宝地”的。

宋代,石港为通州七处盐场之一,镇上设有场官衙门。其所在地后称场官巷。当时,石港东距海仅十多里。范仲淹筑的海堤就在东面。镇上的东山,实际是古时沙滩上的避潮墩,又称“救命墩”。这说明若干年前,石港为海边的滩地。南宋末年,71相文天祥由镇江脱险,来到通州,在石港东北十五里的卖鱼湾渡海南归。卖鱼湾从此成为一处历史名迹,后人曾在附近建立一座“渡海亭”。并在东山上建了“范文二贤祠”,作为纪念;东山也因此称“文山”。

石渚,是石港的另一名称。渚,为水中小块陆也。从石渚这一地名看,很早以前,这块地方还是江海边的一块沙洲,后来才和大陆连接。它西边的北大河一段,就是唐代横江的遗迹。石清这一地名,常为文人所用。周景昌、陈邦才、周冲等先后称“石渚词人”。李兆星《谒文丞相祠》中有“昔日题咏江心碧,此日瞻依石渚丹”的诗句。

石港,最早时又称“樵珊浦”。旧州志“名迹”中有所记载,民间传说也与之吻合。相传很早以前,这儿的海边长出一棵珊瑚树,跟平常的树模样差不多,只是没有树叶。一个打柴人误以为是枯树,便将枝权砍下来。这一来.,珊瑚树便死掉了。樵珊浦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南唐时,徐复曾隐居于此,在樵珊浦边建了一座“樵珊亭”。清嘉庆间,李耀曾《樵珊亭怀古》诗:“闻说徐隐君,潜踪此依附”,“空望采樵径,恸哭珊瑚树”,也点出了樵珊浦的来历。

宋以后,石港已是通州的重要集镇,为五市之一。明洪武初年,设石港巡检司,四门都有汛房。十六年(1383年),命信国公汤和筑石港土城,立四门。东边的称“迎晖”,西边的称“豫丰”,南边的称“来薰”,北边的称“拱极”,另有东西二川门,称“大有”和“广闰”。正德十四年(1519年),两淮盐运分司由通州移驻石港,管辖通州、如皋十处盐场。分司衙门占地二十亩左右,今石港粮管所即其旧址的一部分。解放时,尚有大堂三间矗立于广场中央。由于盐运分司驻石港,西河边特地建了“接官亭”。码头用砖石砌成。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御史徐鹤龄于石港建察院,作为两淮盐运御史查勘、:驻节之地。清初一,改为“广裕仓”,旧址在今石港小学北。石港小学为.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建的“盐义仓”旧址,可储谷一万石。这些,都说明明清两代石港的市镇规模。

石港还以寺庙众多著称。旧时就流传着“石港有七十二个半庙”的说法。确实,石港的寺庙比比皆是。除上述的广慧寺,有史可稽的尚有:唐代咸通中建的东岳庙,宋代乾道中(1170年左右)建的城隆庙,咸淳中(1270年左右)建的真武庙,明代天顺中(1460年左右)建的大慈阁,等等。此外,规模较大的还有圣庙、武庙、文昌宫、玉皇殿、三元宫、北极阁、百子堂等。其中,三元宫的建筑,可以和广慧寺媲美,神像栩栩如生,类似唐塑。在寺庙中,尼姑庵也不少,旧图志中就有准提、法华、普济、真静、回觉、西来等庵。旧时,“盂兰盆会”,往往是僧尼道并做法事,招徕广大观众。另外,都天庙、观音阁的庙会为古历五月十八、六月十九。届时四乡八镇来看热闹的,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至于,那“半个庙”,原来是指将军庙,因为神像嵌在壁中,只有半栋庙宇,故称。石港寺庙虽多,而今荡然无存,仅余银杏两大棵:一为东岳庙遗物,现在医疗器械厂内;一为城陛庙遗物,现在北马路中央。从这两棵树的树龄来推算,可称为近千年的古树。

值得一提的是圣庙大成殿东山头的械树,其果实如串串小元宝,于端午节前成熟,摇曳枝头,随风荡漾。因此有“元宝树”之称。这棵械树粗可三人合抱,树于中空,有的枝权已经枯死。虽然老态龙钟,但每年仍发新枝,结出果实。传说有人发现树千中有条大蟒,眼如铜铃,周身发光。因此、,人们常去焚香祈祷。后来,圣庙被毁,这棵械树孤零零地在广场上。一九三九年左右,李明扬至石港视察,指出这是千年以上的古树,品种也是世所罕见,应妥为保管,并捐款于树身四周作护栏。无奈旧时迷信成风,前往祷祝的人更多,终于使这棵古树受火烤烟熏而枯死。

石港古镇,历尽沧桑。本来有不少名迹,而今所剩寥寥。明代嘉靖中贡荐葛山的宅第尚有遗址可寻,旧时为理教公会的佛堂,今为石港信用社所在地。传说宅内有井一口,葛山曾于井内得一石,上有“寿宁”二字,因以名井。后葛山果任福建寿宁知县。其子葛址,为万历间浙江青田知县。又旧州志载:“邃巡园,在石港场,周景昌筑,有读画楼”。“听渔馆,在石港场,陈邦栋筑,垒土为小山,植梧、柳,杂以时卉,短篱绕之,极水乡幽致”。现在,只留下听渔馆中的花厅一所,在石港西河边接官亭附近,可以作为凭吊之物。今石港中学北边有“御葬坟”,四面环水,中间一方沙洲突出于水面,占地约二亩。传说为宋兵部侍郎、兵马都总管、静海县(即通州本土)开国伯印应雷墓。民初,住于附近之凌质人曾窃发该坟,据云止得古琴架一只。为此事印氏族人曾予告发,其事《申报》有所登载。不久,凌质人病死,此事也不了了之。现此坟尚存,墓内虽有一些地下建筑,如享殿、甫道等等,但殉葬器物大多被窃,只“御坟芦花”仍在点缀深秋景色,并以此提醒人们一:石港古镇,有其悠久的历史。

订阅
通知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