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收录了黄天铨先生的《南通诗人咏春节》,《南通诗人咏元宵》,《南通诗人咏清明》和《南通诗人咏端午》。
南通诗人咏春节
作者:黄天铨
来源:南通书画网(2017-01-10)
清代及近代南通诗人的作品中,有不少描写春节习俗的诗歌。阅读这些诗歌,对我们了解民俗风情,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新岁家家笃稻屯,
阶前疑是雪霜痕。
长街尽日无人过,
店铺今朝例闭门。——(黄贤)
此诗写春节“打囤子”的风俗。打囤子俗称“打元宝囤子”,方言也称“笃稻屯”,“笃”的意思就是盖上、打上(南通方言网按:此处正字当为“厾”,而非“笃”,原诗中“笃稻屯”当为“厾稻囤”,可见南通近代文化人也不熟识方言正字)。除夕晚间,各家各户用盛满石灰粉的小蒲包在门前屋后的地面上挨次拍打,让雪白的石灰粉从蒲包缝隙中漏出,留下一个个碗口大小的印迹。这一风俗源于 “年”的有关传说,传说古代有一种怪兽叫做“年”,每当冬去春来,它总要下山觅食。人们为了安全度过“年关”,就在住宅周围打满“年”的足迹。头脑简单的“年”一看到足迹,误以为自己已经来过此处,就不再进门骚扰了。诗还写了春节家家店铺歇市之俗。大多的店铺初一歇市,店员放假休息,直至初五,举行过接“财神”的仪式后方才大放鞭炮,重新开业。
芝麻秸上挂招财,
插及墙根灰几堆。
先满门庭屯囤子,
后收天地靠家来。——(姜灵煦)
这首诗描绘了春节习俗中的几项内容:一是插芝麻秸,除夕夜的黄昏时分,人们在田头、墙角、屋檐下、灰堆上等处遍插芝麻秸,祝愿来年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为了增添喜庆的气氛,所插芝麻秸上还绕上红红绿绿的纸条,有的还在芝麻秸上粘贴印有“招财进宝”的纸笺,以祈求新的一年里“财源茂盛”;二是“打囤子”,此俗如前所述,就不再重复。三是“收天地”,通称“接天地”。于除夕夜十二时以后至一时进行,是时除燃点香烛外,还燃放烟花爆竹,表示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除夕团圆守岁筵,
桃符已换贴春联。
头筹竟把状元夺,
赢得青荷压岁钱。——(姜长卿)
诗写到除夕习俗中的“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压岁钱”等风俗。“桃符”,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或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王安石《元日》诗咏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随着岁月的流逝,桃符逐渐演变为春联。第三句指除夕守岁时,使用状元筹玩的游戏,状元筹由牙、骨或竹片等制成的筹条组成,共63根。每根筹条上刻有从状元到秀才的科名和注数,以科名高低定注数,以所掷骰子定得失。得1注为秀才,得2注为举人,得4注为进士,得8注为会魁,得16注为榜眼和探花,得32注才为状元。头筹夺得状元,大吉大利,古人认为这是一年交运的预兆。“青荷”代指青铜钱,人们往往用红绳将它穿成一串,给小孩压岁。映雪老人《除夕竹枝词》有“孩子相争压岁钱,红头绳结挂胸前”的诗句,可资证明。
拜节新年唱姓名,
隔门听得不分明。
有人飞个红单片,
道是时髦学北京。——(黄金魁)
拜年的习俗据称也源于“年”的传说。腊月三十,怪兽“年”挨家挨户搜索过一遍。初一清早,人们开门见面之时,互相作揖道喜,祝贺对方顺利过了“年关”。这一风俗后来发展为亲朋好友、同事之间的走家串户的登门拜年。到了宋代,士大夫由于交往较多,感到逐个登门,耗时费日,便以名帖互相投贺,宋人周煇《清波杂志》称“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这就是“贺年片”的起源。明人文征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也是写互通名帖拜年的事。从黄金魁的诗可以看出,清代的北京,送名帖拜年比较盛行,而地处江海平原的南通才渐渐有人效仿,被人认为是“时髦”之举也就不足为怪了。
南通诗人咏元宵
作者:黄天铨
来源:江苏文明网 (2017-02-13 转引自《南通日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它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张曾荫《南通岁时民俗记》(稿本)载“自十三日至十七日谓之五夜元宵”。南通一带的元宵节居然有五天的时间跨度,足以表明,在南通民俗中,元宵的地位远远超过了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
元宵是一个极富喜庆色彩的节日,因此元宵的庆祝活动称之为“闹”,姜灵煦的诗中就有“五隅龙虎闹元宵”句子。元宵的节俗有观花灯、猜灯谜、放烧火、吃元宵等,大多充溢着热热闹闹的气氛。
先说观花灯。南通诗人姜长卿写道:“
簇簇红裙绣豸坊,
看灯相约月昏黄。
夜深各庙人初散,
蓦地风来粉黛香。”
诗描绘了元宵灯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红男绿女,相约同往华王庙侧的绣豸坊观灯,微风吹过,粉黛飘香,好一派繁华景象!
南通人擅长制作花灯,早在明代,通州文人包壮行创制的“包灯”就驰名于大江南北,诗人汪嶫在《咏兰轩诗稿》中夸赞说:“
上元灯市闹新春,
制出包家巧绝伦。
狮凤牡丹都逼肖,
云中立个散花人。”
可见包灯样式繁多,既有珍禽猛兽,又有名花异卉,还有仙女人物,而且惟妙惟肖,工巧绝伦。
元宵戏灯最兴奋的应数儿童,沙元炳有《元夕观儿辈戏灯》诗:“
前儿腾跃后儿呼,
难得风驱雨气徂。
倒瓮催分迎岁酒,
摇灯如对戏婴图。
回旋狮马嫌庭小,
曼衍鱼龙亦纸糊。
一哄须臾还自寂,
此情瞒得老夫无?”
极写儿童戏灯之乐,字里行间情趣盎然。
与观花灯密切相关的是猜灯谜。据载,明清时代北京灯市口与厂甸一带,就有许多商家以诗谜贴于花灯之上,供人猜射。《光绪都门纪略》中有诗云:“几处商灯挂粉墙,人人痴立暗思量。秀才风味真堪笑,赠彩无非纸半张。”张曾荫记南通风俗说:“(元宵)文人学士为藏头诗句,任人商猜,谓之灯谜。”其实元宵灯谜并不限于藏头诗,只不过灯谜往往比一般谜语雅驯,不像那样容易猜射罢了。笔者年少时,元宵之夜常随父亲往文化馆猜灯谜,耳濡目染,对这种文字游戏的诀窍渐有领悟。记得有一次猜一则灯谜,谜面是“一公分”(打杜甫诗一句),我把肚子里的货色盘点一下,马上猜出了谜底是《石壕吏》中的“独与老翁别”。猜中这样的雅谜,远比猜几条“麻屋子,红帐子,里头睡个白胖子”要兴奋得多了。
元宵之夜,有的南通人偏不去观灯,而去看放烧火。诗人曾葆淳写道:“
元宵月夜约同群,
高立东山笑语纷。
不爱观灯喜观烧,
村村遥指走红云。”
放烧火,又称照麻虫、炸毛虫。农民用芦苇、茅草等扎成草把,黄昏时在田间点燃,据说有驱杀害虫的功效。诗人李琪写道光年间南通风俗说:“
山村好是晚风初,
烧火连天锦不如。
但祝麻虫能照尽,
归来沽酒脍池鱼。”
与南通一江之隔的上海也有这一风俗,据《上海风俗古迹考》引《松江府志》载:“正月,农家争以束刍遍照田间,谓照田蚕。”还记得幼时与小伙伴一起登高,观看城外郊野上放烧火的景象,只见农民们手执火把,一边在田间挥舞奔走,一边嘴里高唱:“灯笼亮,火把红,正月十五照麻虫。场头田边都照到,照得害虫影无踪。”当然,也有人唱的是:“正月半,照麻虫,麻虫照光长庄稼。别人的菜铜钱大,我家的菜笸篮大……”这就是张曾荫所说的 “(放烧火)口诵佳谷之歌”。放烧火时,一些村童更是放开嗓门,无拘无束地吼叫,那分高兴劲儿,真让城里的孩子羡慕不已。方志中载,登狼山观烧火,曾是南通元宵的一大盛事,所看到的景象则更为壮观:山下火龙游动,歌声起伏。难怪南通诗人范伯子在《狼山观烧感赋》要写下:“翻腾变化人为之,万众齐心不可御。”
在观烧火的同时,还有卜水旱之举。海门诗人黄贤写道:“
火球乱滚照毛虫,
四野呼声一样同。
头白村翁相对语,
今年灯比去年红。”
据作者自注:“乡人以红灯卜一年水旱,灯红者旱,白者水。”这一活动从侧面反映了欢庆佳节时农民仍忘不了对自然气象的关注。
南通元宵的食俗主要有吃汤圆,元代伊士珍《嫏环记》中引《三余帖》载:“嫦娥奔月之后,羿昼夜思惟成疾。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诣宫求见,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之如月,置于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矣!”原来吃元宵取的是团圆如月的吉祥之意。
正月十八,是所谓落灯日,这天的食俗是早晨吃面条。张曾荫说:“正月十八撤神像,不食团圆而食面。通谚有‘上灯圆子落灯面’。”面条吃过后,表示一年一度的闹元宵就落下帷幕了。
南通诗人咏清明
作者:黄天铨
来源:黄天铨网易博客(2007-08-30)
清明,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清代文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后来,它逐渐融合了寒食以及三月上巳节的节日习俗,从一个农事节气发展演变为一个集扫墓、祭奠、踏青于一体的民俗节日。
清代南通诗人有不少诗作描绘了清明节的习俗风情,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富有特色的南通民俗文化。
一、祭扫 通州诗人李琪写道:“
清明十日墓门前,
处处人家挂纸钱。
山路迢迢中路近,
几行翁仲夕阳边。”
(“翁仲”,指墓道上的石人)诗人在这里写出了南通人与外地人扫墓的不同之处:南通人扫墓的时限比较宽松,不局限于清明正日,只要在清明前后十日中任选其一都可以,康熙年间编写的《通州志》中也说:“清明扫墓,前后十日无定期,家家提壶挈榼,焚纸钱。”而上海人则不同,《沪上岁时风俗》一书中说,上海人扫墓不得超过清明节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沪谚有“前七后八,阴司放假”的说法,意思是超过了这一时限,被祭奠者不在“假期”,就无法享用那些祭品了。扫墓时人们除了摆上酒菜祭奠外,照例还在墓上插一根系了纸幡的竹竿,叫做悬幡“标墓”;南通人标墓有时并不悬幡,而是悬挂一串纸钱,这“纸钱代幡”也许是南通人的一种商品经济的意识吧。
二、踏青 清明时节,风和日暖,古人有举家外出踏青之俗。红男绿女,赏春出游,陌上相逢,正是彼此交往的大好时机。李琪的另一首诗就描绘了这一情景:“
踏青时节几人闲,
南至南山北北山。
若问侬家何处所,
门前插柳手亲攀。”
诗中的女主人公向男方具体描述了自己住所的特征,邀约之意,不言自明。而黄金魁的诗写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士女嬉春多似云,
郎来挑菜我洗裙。
不知寒食东风里,
谁上吴妃谕葬坟。”
(“吴妃冢”在海门,为宋高宗南渡时瘗吴妃之处,姜长卿的诗有“萋萋草绿吴妃冢,蝴蝶春风也断魂”)毫无疑义,这里写的是一对劳动青年,在“士女嬉春”之时,仍然从事着各自的劳动,但劳动虽是劳动,却有一种《小二黑结婚》中“小芹洗衣裳,青年们也去洗”的味儿。至于在“挑菜洗裙”之际是否有眉目传情之举,那就要读者去想象了。南通人似乎文雅,含蓄有余,粗犷、泼辣不足,写情诗也是那们“温良恭俭让”,真所谓“道是无情却有情”!啊
三、上花坟 旧时交通不便,而南通地区水网丰富,城里人到远乡扫墓往往以舟代步。海门诗人周应雷就写到这一风俗:“
四牌楼下人烟密,
百子林边野趣幽。
每到清明都祭扫,
携男挈女掉扁舟。”
这扁舟中的男女,特别引人注目的要属新嫁娘了,通州诗人姜长卿的诗说:“
嬉笑蓬窗尽艳妆,
南山北郭上坟忙。
就中少妇多羞涩,
知是谁家新嫁娘。”
原来南通风俗,清明扫墓“新妇必上坟祭扫,谓之上花坟。”一个“必”字反映了南通人对祖先的尊重和新媳妇融入家庭的不易,大概这新媳妇的身份,还须取得列祖列宗的认同呢!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中曾描绘过浙东人有“看上坟船里的姣姣”的情景,不知昔日的南通人,是否也有这一习俗。
南通诗人咏端午
作者:黄天铨
来源:南通网 (2016-06-06)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为我国民俗中四大节日之一。翻阅地方文献,可以看到南通诗人多有吟咏端午习俗的诗作。
有人把端午节称为诗人节,意思是纪念诗人屈原的节日。《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相传当年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后人为纪念他,便在江上划龙舟打捞,这一风俗后来发展为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龙舟竞渡”。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中,一说是避免水族误食屈原的遗体,一说是作为祭品。清代石港的端午赛龙舟曾是民俗活动的一大盛事。诗人黄金魁写这一风俗说:“
端阳不解闹龙舟,
争祭沉湘屈子愁?
无数红裙山下过,
一时齐上翠云楼。”
意思是如果端午节不懂得比赛龙舟,怎样来祭祀自沉于湘水的屈原呢?你看,许许多多红妆妇女从山下走过,都是登上翠云楼观看赛龙舟的。石港人登翠云楼,南通城里人则去城南的水月庵,诗人李琪写道:“酒阑争赴龙舟约,水月庵前看许时。”如皋人也曾举办过龙舟赛,地点在西门护城河,沙元炳《如皋县志》中就记载过“间有龙舟竞渡”之事。
古人称农历五月为“恶月”,这是因为初夏时节,天气转热,容易流行各种疫病,加之“五毒”(指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渐出,人体易被侵害,例如客居如皋的诗人陆进咏端午就有“午令当阳虿毒侵”的诗句。由于上述原因,端午习俗就不可避免地包含有辟邪防疫的因子,难怪民俗学家要称端午是“古代的卫生节”了。张曾荫《南通岁时民俗记》说:“(端午)插蒲艾于檐,悬符箓于梁,焚松柏枝以去疫,洒雄黄酒以辟邪。儿童衣襟上悬百束锁、香囊等,头插艾虎。”光绪《直隶通州志》也说“端午悬艾贴符,家家以菖蒲雄黄泛酒……儿女尚丹符彩缕之佩。”李琪在诗中描写这一风俗:“五日家家艾虎垂,雄黄泛酒酒盈卮。”海门诗人黄贤也这样写道:“
蒜头艾叶束菖蒲,
挂在床头嘱小姑:
烧酒雄黄同洒遍,
门前贴上避邪符。”
南通人除了在正午用雄黄酒遍洒屋角外,还用雄黄酒在小孩额上写一“王”字以避邪,有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就是描写的这一活动。需要说明的是,雄黄中的主要成分为硫化砷,它虽有抑菌杀虫的作用,但对人体也有危害,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现在已不再有人喝雄黄酒来避疫了。
南通人还有端午踱午的习俗,姜灵煦诗云:“
端阳醉酒醉迷昏,
踱午须防惹事根。
买卖权停下半日,
四门铺闭不开门。”
连商家和作坊下午都要闭门停业,让喝过雄黄酒的职工踱午休息。我怀疑这一习俗与外地的端午“躲午”有关,应该肯定的是,踱午是让酒足饭饱的人外出走走,含有“饭后百步走”的意味,比较起来,踱午说比躲午说还更有科学性呢。
南通端午的食俗有吃粽子和吃和菜,黄贤的吃粽子诗这样描写道:“
三升糯米过端阳,
打听行情说不强。
吩咐丫头和媳妇,
今年粽子裹高粱。”
据诗人自注:“贫家角黍多用高粱、黄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旧时穷人过节的艰难,应时食品无法准备,只得在原材料的替代品上打主意了。吃粽子的风俗比较普遍,而食和菜却是南通特有的风俗,和菜就是将各种菜肴搅和一起共同炒制的一种菜。它以时令蔬菜绿豆芽、韭菜、粉皮等为主,加上肉丝、笋丝、蛋皮丝,或拌和肉丁、鸡丁、蛋丁等,显得色彩丰美、嫩脆鲜香。这一习俗的来源,《南通岁时民俗记》说:“端阳午膳用和菜。相传明代屡遭倭扰,是日倭入寇,御者仓卒饱食混和食品,是日大胜,后遂沿之不废,但州志无五日倭犯事。”传说与史书不尽吻合,看来这个疑问还有待于专家们进一步考证。不过,南通市区以北的如皋、海安等地,端午菜肴讲究“五红五绿”,扬州风俗也有“十二红”之说,这些习俗与食和菜似乎不无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