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自江阴国郡主-江苏城市论坛-都市-西祠胡同
前言:江阴素有“江尾海头”之称,那么问题来了:长江的入海口在上海,上海才是真正的江尾海头呀?江阴不是长三角几何中心地带吗?(转帖者按:到底哪个是如今的江尾海头?南通人怎么看?转此文的目的是跟南通的成陆有关系,进而对理解南通话的形成有帮助。)
据钻孔资料表明,在距今5000—6000年的全新世中期高海面时期,长江河口在扬州、镇江一带,入海口呈喇叭状,当时河口附近的江面宽达20多公里,海潮可上溯至此,形成汹涌的涌潮,即历史上所称“广陵潮”,如今扬州以南瓜洲古渡口的高岗上尚有观潮阁,诗人李中也有诗句“潮平鹅嘴没,霜苦雁声残”描写江阴鹅鼻嘴的大潮。
(长江口成陆图)
地理学家丁文江先生考证说,春秋时江阴确实是处于江尾衔接海口的位置。清代文学家赵翼就留下诗句“暨阳城北皆洪流,尚是江尾已海头”。那时江阴黄山与对面的靖江孤山相对,江与海有一段不明显的交汇处,随着潮涨潮落而向东向西移动。但随着时间年复一年的历史变迁,长江每年夹带大量泥沙东下,到入海口部沉积,长江口外南北两侧各慢慢地堆成反曲形嘴,将水中分散,孤立的岛屿连接起来,逐步变成了一个大喇叭形海湾,才形成现在的上海等地,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
(春秋时期长江入海口)
《史记》中记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姜太公不肯为商纣效力,归隐东海之滨,“姜太公垂钓于东海之滨”,很多学者认为“东海之滨”就在延陵一带,江阴境内至今尚有钓台村、钓鱼墩、花山鲤鱼印、寒江独钓亭等与姜太公有关的地名、传说。
(纪念姜太公的寒江独钓亭,位于鹅鼻嘴公园江边)
长江流域在很长一段时期人口较少,农业发展不大,自然植被保存较好,水土流失较少,长江输沙量不多,故长江三角湾的内口向海推进很慢。晋朝时,朝廷专门在江阴境内设置“暨阳盐署”,专门负责盐厂的加工、贩运、税收。
(江阴长江边看云听潮亭)
而后由于兵灾、气候、灾荒等原因,大量人口从北方移入,长江流域农垦范围日益扩大,长江泥沙增多,把三角形喇叭湾逐渐淤填,于是长江口遂演变为目前的形状。《晋书•郭璞传》记载:“璞以母忧去职,卜葬地于暨阳,去水百步许,人以近水为言。璞曰:当即为陆矣。其后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郭璞葬母于江阴的事情间接的体现了这一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自隋朝开始,江阴依托滨江靠海的区位优势,逐渐成为南北漕运的中心之一,唐王朝的开放政策更是引得海内外商人渡海来到江阴经商。其后,南宋政府在江阴黄田港东侧光孝寺内设立市舶司,万国货物汇于此地,江阴自此不断繁荣昌盛,江阴勤劳坚韧的品格将地理的优势彰显无遗。
如今的江阴,已然成为长三角几何中心,江阴长江大桥横跨天堑、“亿吨大港”、“百万标箱”江阴港直通海外。勤劳智慧坚韧的江阴人民,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他们,就永远会是一番“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的繁荣景象。